前言
在开端与初创阶段,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以及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比较具有代表性。
生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子,以恢复周礼为毕生目标,以仁者爱人和为政以德,为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系统提出道德教化的思想家。
孔子画像
孔子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体现了孔子的大局意识,他特殊强调统治者的模范引领作用
透过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必要的,其目的既在于移风易俗,使民德归厚,更在于使百姓不好犯上,有耻且格,因此,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百姓由衷地顺从统治者,社会稳定太平,百姓安居乐业。
这种思想体现了孔子在战乱纷争的社会背景下,所具有的大局意识。当然,他认为以上所说的稳定、安居有一个根本的前提,那就是统治者是否有足够的道德修养实行为政以德。他说:“修己以安百姓”,只有自身有足够的修养,才能实现社会稳定,百姓安居。
孔子及其弟子
孔子的思想中不仅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还包含了可能性,那就是他对于人性的相关讨论。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每个人的天性禀赋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才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后天教育,作为一种多数人能够理解的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孔子认为君子的榜样力量至关重要,他特殊强调统治者的模范引领作用。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统治者自身的品行是否端正,是否起到表率作用,直接影响着普通百姓的行为趋向。
孔子传道
孔子提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以周礼来规范世人,强调正名,尊尊、亲亲,仁者爱人
如果统治者行为端正,自然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不用下命令,不用强迫,百姓就会心甘情愿地做事情,而如果统治者自身行为就不端,却还要施加命令让百姓听从,那势必会引起百姓的反感和反抗。
他还提出,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之道德犹如风,百姓的道德犹如草,风行草上,草一定会顺着风吹的方向倒。也就是说,君子的德行为百姓起到示范作用,影响着百姓所追求的道德方向。
孔子仁爱思想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孔子强调正名,尊尊、亲亲,仁者爱人。正名就是要使社会上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或处于怎样的社会关系之中,都要做到各尽其职,守住自身的本分,不做越过自身界限的事情,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社会才是一个有序安定的社会,才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
在孔子那里,正名其实质就是要恢复周礼,以周礼来规范世人,而礼的主要内容就是尊尊、亲亲,因此才有亲亲为大之说。
而礼从外在的角度来说是一种社会规范,而从内在角度来说,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是人的内在修养的一种表现,因此,无论是礼还是正名都与仁者爱人密切相关,因为仁贯通着人的内在修养与社会秩序。
孔子--不学礼无以立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是他的性善论,要求君主要爱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
孟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前提是他的性善论。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四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既是人性本善的根源,也是“仁义礼智”的发端。
在孟子看来,人性本是善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人却还需要受教育,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善的本性渐渐遗失,只有圣人才能保留,因此人们需要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寻回遗失的善的本性。因此在孟子看来,反省,求其放心等人的自我修养方式,是人通过自我教育,并在此基础上恢复人本来所具有的善的本性的重要方法。
孟子画像
孟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继承了孔子的仁的主题,并明确提出仁政。孟子认为,政治成败的关键在于民心所向,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施仁政是统治者治国的根本选择。
他认为,做到施仁政,就要意识到,民贵君轻,他把君主、社稷和百姓之间做了一个位次排序,认为百姓是社稷和君主的重要基础。这一思想在当时的封建时代,尽管无法真正实现,但是却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要爱民,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从大局着眼,总体上使百姓受益,使国家稳定富强。在具体的举措上君主要为百姓着想,做到“富民利民”。他认为,百姓生活富足,有“恒产”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因此要省刑罚、薄税敛,减轻百姓的负担,使百姓积累一定的家业。
孟子见梁惠王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后天学习实现人的道德行为,普通人积极主动地修养自身,也可能成为圣人
荀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前提与孟子相反,他认为人性恶,人的本性是恶的,因此,需要通过后天的伪以及道德教化来引导人们实现善的行为。因此,以人性恶为前提,荀子提出化性起伪,主张通过后天学习实现人的道德行为。
他提出,古代君主基于人性恶所带来的违法乱纪社会混乱的不治现象,制定了礼义法制,以此规定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这种方法为那个时代君主治理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榜样。而稳定社会秩序、达到天下大治,则是道德教化最终目的。
荀子简介
圣人之所以成为道德教化的主体,是因为圣人对于自我修养的自觉,他具有自觉意识,通过这样一种自觉,圣人比普通人更早地从恶转变为善,因此从时间先在角度上,他比普通人更具有优势,因此能成为教化的主体,承担起教化百姓的职责。
荀子认为,圣人、君子与百姓一样,其本性为恶,但是圣人、君子注重后天的自我修养,他们能够自觉地以善为目标,完善自我,而像百姓一样的普通人,则缺少这样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一旦普通人认识到这一点,开始积极主动地修养自身,以道德之善为目标,那么他也可能成为圣人、君子。因此,荀子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这与孔子所说的我欲仁,斯仁至矣一脉相承。
荀子画像总结
在荀子那里,礼义法制是道德教化的内容,也可以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这一内容既包含了内在的道德自觉,也包含了外在的法律约束,因此是内容比较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荀子既主张礼义,又提倡法制,既主张道德,又提倡刑罚,他认为礼义与法制是互补的,并重的,二者缺一不可,互为前提。与孟子相比,荀子更强调法制,但是与法家相比,他又更强调礼义道德。礼义与法制相比,他更重视礼义道德,他认为道德教化为第一位。
荀子简介
荀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稳定,天下太平。他与孔子、孟子一样,把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寄托在上层统治阶级身上,并希望下层被统治阶级能够以他们为榜样,既能按照礼义的要求进行道德修身,又能按照法律的规范约束自己,这样就会形成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社会秩序。
参考内容来源:《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