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君主称作什么?谁可以当君主的老师?
前面我提到,学校在刚开始的时候,不是像我们现在的学校,从事的也不单纯是纯粹的教育机关,古代的学校的教育活动常和政治活动联系在一起,教育目的也只是为政治服务。
通过古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文献来看,建立起封建社会国家的王侯都设立有朝廷重臣兼有教护之职的制度,也就是说王朝的重臣最有可能成为学校和教育的从业者,也最有可能成为诸侯储备王者公子们的老师,但是那时候他们还不叫作“老师”,而是被称为“师保”。
最著名的师保有商代的仲虺、伊尹、傅说等人,他们有多重身份,首先是朝廷的军事首脑,其次也是君主的师保,对君主负有教养、监护之责,也对君主的后代负有教育的责任。
西周最著名的师保叫作周公姬旦是同时也是后世所有朝代帝王之师德典范,他的精神和建立的相关制度可以延续周朝八百余年不灭。
周公的身份也是王族之身,算起来他应该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同时也是周武王的胞弟,还是成王的叔父。
在周武王灭商后两年就病逝,而武王之子姬诵(后为成王)功不足以让人信服,威也不压不住众人,内有管、蔡之乱,外有殷人余族武庚及东方异族的反叛,内忧外患交加在一起,周室国祚受到严重威胁,眼看周朝存亡危在旦夕。
这时候,周公毅然“屏成王而及武王”,“继文王之业,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政”,直接担负起维护、巩固周朝统治的重任。
周公摄政期间做出几件重要的事情。
1、立威。
为了立威,他率军东征,直接镇压管、蔡的谋反,平定殷人的复辟和东夷的叛乱,周王朝的威信迅速被立起来。
2、分封诸侯。
治理国家就要恩威并重,国威立起来后还需要巩固,要想巩固国威,就得给下属一些恩惠。周公想到把姬姓王族分封各地,再将殷余民分散到各国治理,称史“周公发分封”,分封后周朝中心王朝的国威进一步被巩固。
、制定周礼。
周公看到殷商遗民等言行举止十分野蛮,对周朝没有敬畏之心,也没有重视尊卑等级,想造反就造反,周公认为这是他们不懂“礼”造成的。周公想了很久,又赶紧制订周礼,对并西周的典章制度、政治制度以及生活方式、宗教礼仪和文化教育等方面作出规范。
这就是孔子非常推崇的“礼”,也是我们国家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当然,周礼有些已经不适合当代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周礼,我们也不能全部抛弃,而是尽可能的弃其糟糠,取其精华,好好的传承和发扬。
就这样,周公一直摄政,担任摄政师保足有七年之久。在执政师的第七年“致政成王”,将王位正式交还成王。这样的丰功伟绩,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最著名的师保典范,后世鲜有超越。
周公不但以行动做到了帝王之师的典范,而且还很重视帝王之师的特殊作用。《尚书.召爽》做出过系统的阐述,这本著作列举了殷代著名师保的功绩:
“吾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太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义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义有殷。故殷礼陟配天,多历年所。”
他提到“伊尹对作为帝王的老师,教育帝王像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严格,常使太甲“悔过自责”,最终使太甲成为颇有政绩的一代“明王”;伊陟、臣扈他们则劝教太戊修德,使国势由弱转强;还有巫贤,劝教祖乙,使殷朝重又复兴……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周公认为商朝殷人能有此“多历年所”(能够维持好几百年国运)的国祚,多是依赖商朝这批德高望重的师保从旁辅佐教诲历代殷王的结果。
当然,他对帝王之师的评价还不尽科学,但他重视教师的作用,尤其是强调教师对国君也要施教,就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有专家评论说:“周公是我们国家五千年以来最伟大的帝王之师保,他的丰功伟绩和帝王之师保的理论对我国古代尊师重道传统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直到现在还一直强调“尊师重教”。
可惜的是,现在的教师地位已经大不如前了,这背后的原因是跟社会的发展有关,还是跟其他原因有关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