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器是古代中国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
由于宗庙的祭器属于神圣的范畴,且它与祖先神灵的生活密切相联,因而在大夫、士的现实政治生活发生变故之后,比如在诸侯国之间流动时,祭器始终只能与故国的祖先在一起。大夫士去国,祭器不逾竟。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
如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龙山文化大墓中,出土有彩绘龙盘及鼍鼓,在良渚文化的一些大墓中,出土有玉琮、玉璧等。进入商周社会后,礼器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礼治的象征,用以调节王权内部的秩序,从而维护社会稳定。这时的礼器包括玉器、青铜器及服饰。
而今天说的就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六礼器之一的璋,璋呈扁平长方体状,一端斜刃,另一端有穿孔。璋的种类据《周礼》中记载有:赤璋、大璋、中璋,边璋、牙璋5种。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赤璋”是礼南方之神的;第二类“大璋、中璋、边璋”是天子巡守用的;第三类“中璋、牙璋”是作符节器用的。“赤璋”是用赤玉(玛瑙)做的璋,是祭南方之神朱雀的礼器。
璋璋属于礼玉六器之一。由于其形状和圭相似,所以文献中常常将圭、璋并称。长25厘米,宽7.11厘米,厚0.64厘米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栗黄色,一侧经火烧呈鸡骨白色。射前端薄而宽,后端厚而窄,两面扁平,射端刃口呈凹弧形。后端两侧有齿饰,与两面齿饰对应处留有起稿齿饰的平行阴线。长方邸,邸前正中有一圆穿。
考古中所见到的圭上端都是等腰三角形,下端平直,呈扁平长方体状。而璋的上端是一道斜边,另一端或边有穿孔。也许正因为如此,关于璋的形制颇多争议,现在考古上一般把上端为一道斜边的长条形器称作璋,这也符合半圭为璋的释义。
璋《周礼,考工记》中还有“大璋亦如之,诸侯以聘女”的记载。《周礼·考工记》又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说明玉璋还是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器物。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所祭的如果是山,礼毕就将玉璋埋在地下,如果是川,礼毕就将璋投到河里。
山神说明山神也喜欢此物,大山用大璋,中山用中璋,春秋礼乐厚葬之风盛行,各诸侯国的贵族以上的婚姻嫁娶都用璋来作为聘礼,可见这件玉器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