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李黔津,今天来和大家聊一聊中国古代文献,三礼,周礼的成书年代与作者问题。
《周礼》为民间所献的古文经,在“三礼”中,其出最晚,它一面世,就有人怀疑其作者与成书年代,并受到今文经学家的极力排斥。与郑玄同时代的林孝存“以为武帝知《周官》末世读乱不验之书,故作《十论》、《七难》以排弃之。”贾公彦《序周礼废兴》自汉代起,《周礼》便成为“三礼”中争议最大的书。
《周礼》的成书年代与作者问题,历来歧说纷出,莫衷一是,但其有影响者,主要有四说。
一说《周礼》成书于西周,为周公所作。郑玄力主此说,古代学者大多笃信之,如王安石、张载、李靓、曾巩、司马光、朱熹、魏源、汪中、惠士奇、江永、孙治让等历代名家大儒多宗此说。
二说《周礼》为西汉末年刘歆伪造。此说首倡于宋人,宋代胡安国、胡宏父子认为《周礼》是“王莽令刘歌撰”的《朱子语类》引,是为了“附会王莽,变乱旧章,残贼本宗,以趋荣利”,故“假托《周官》之名,剿人私说,希合贼莽之所为”见《胡宏集》。宋代的洪迈、清末的廖平、近代的康有为、钱玄同、及今人杜国摩等均主此说,当代的港台学者徐复观、侯家驹等,也主此说。
三说《周礼》出自战国学者的手笔。首倡此说的是东汉的何休,何休认为《周礼》是“六国阴谋之书”《贾公彦《序周礼废兴》引》。汉代张禹、包成,清代崔述、皮锡瑞等,近人钱穆、郭沫若、顾烦刚、范文栩、及今人杨向奎等,均主此说。
四说《周礼》出自春秋学者的手笔。当代学者刘起钎《洪范成书时代考》说:“《周礼》一书所载官制材料,都不出春秋之世周、鲁、卫、郑四国官制范围,没有受到战国官制的形响。”杨宽则认为《周礼》“大概出于春秋战国间学者所编定,以西周春秋的制度为基础,经过整齐划一,加以系统和理想化而成”《古史新探》。此外,还有《周礼》成书于周秦之际、成书于西汉初年等说法,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了。
《周礼》中没有一处提到周公以及此书与周公的关系。孔子语录中所提到的“礼”,指的是周代的礼仪制度,而不是指《周礼》一书。《孟子·万章下》载北宫铸问“周室班爵禄”《周代的官爵和律禄制度》,孟子答日:“其详不可得闻也。”如果周公作《周礼》,为何孔子、孟子都不曾提及呢?《左传》所引的礼经词句,皆不见于《周礼》。《仪礼》、《礼记》所记的周代礼制,也多与《周礼》相矛盾。说《周礼》为周公作,实在不能成立。《周礼》为刘歆伪造的说法,也是不可信的,前面在论述《周礼》的发现过程时提到《史记·封禅书》曾引《周官》的片断,将其与《周礼》对照,结果是二者基本相同,这说明在刘歆之前,《周礼》就已存在。此外,刘故之前的一些书中,已有援用《周礼》文字的情况见毛奇龄《经问》、汪中《周官徽文》。刘歆整理过古籍是事实,但说刘歆伪造《周礼》这样的古籍实不可能。宋代之所以出现《周札》出于刘散伪造以佐王莽的说法,乃是针对王安石援用《周礼》变法而发的。以上两种说法,已为当代学者所不取。
《周礼》成书于战国的说法,是自近代以来比较流行的说法,但经一些学者的仔细推蔽,这种说法也动摇了。近人洪诚从语言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有力的反驳:
从语法看,文献中,凡春秋以前之文,十数与零数之间,皆用“有”字连之,战国中期之文即不用。《尚书》、《春秋经》、《论语》、《仪礼》经文、《易·系辞传》皆必用。《穆天子传》以用为常。《王制》沈庄子》不定。《左传》、《国语》以不用为常。《山海经》中之《五藏山经》不用。《孟子》除论述与《尚书》有关之事而外,亦不用。《周礼》之经记全部用。此种语法与《尚书》、《春秋经》同,故非战国时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