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就其出生地和终生活动,主要在鲁国。由于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鲁国第一任国君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周公旦作为西周第一任宰相,制礼作乐,奠定了西周的整个国家法统。因此在鲁国,礼制文化极盛,周礼文献深藏,被称为周典章之藏地、周礼乐之圣地。这是孔子作为鲁国人,能够把周礼文化系统化、理论化,最终形成独到的中国农业文明思想主轴的原因。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对孔子的身世作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达1万多字,讲得非常详尽,比起讲老子不到字,搞不清老子是谁全然不同。
其实孔子不是鲁国人。孔子的祖上是宋国人,孔子的远祖叫弗父何,是宋愍公的嫡长子,也就是说,他有继承宋国君位的资格,运气不好没有当上。孔子的七世祖叫孔父嘉,在孔子家系中社会地位最高,因为他曾经做过宋国的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正卿之宰。孔家的孔姓,就是从孔父嘉的“孔父”的中枢出来的,这个字成了孔家的姓。
他的七世祖孔父嘉做大司马,曾经率领宋国军队打过一场著名的大败仗,结果被宰相所杀。有史书记载,说孔父器被宰相杀,是因为孔父嘉的老婆长得极漂亮,宰相早就觊觎他的夫人,可见一个男人娶老婆太漂亮,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那么孔父嘉被杀以后,孔家地位开始沦落,到孔子四世祖,也就是高祖叫防叔,就已经离开宋国,迁居到鲁国防地做小封建主。到孔子的父亲,孔纥也称叔梁纥,已经沦落为—介武士。所以孔子家系是个破落贵族,而且是沦落到鲁国的破落贵族。
《史记》记载,“纥与颜氏女祷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这句话被很多人,包括很多学者,解读为孔子是一个私生子,这个解读是有问题的。大家注意,鲁国的首都在今天山东曲阜附近,曲阜的周边有一座山叫尼丘山,据说她的父母在尼丘山野合生了孔子,所以孔子的名字叫丘,字叫仲尼,仲是老二的意思,名和字里有尼丘二字,就是纪念这座山。
那么野合究竟是什么含义?它绝不是指像今天这样的婚外非法性行为,它在古代是一个合法的性行为。远古时代,成年男女但凡没有配偶或者丧偶者,在春季的时候,比如二月二,阴历二月二、三月三举行庙会,白天是庙会祈祷活动,晚上都可以在那里野合。要知道,这个制度在中国古代如此,在西方世界各地古代都是如此,甚至在中国近现代,我们在农村腹地仍然能见到过这种现象。它是什么情况?它是人类早年对偶制的—种补充。因为对偶婚制,是人类文明化以后的一个别致产物。
所有生物都是群婚制,人类在文明化以前也是群婚制,群婚制绝不会造成生殖资源浪费,但是对偶婚制却会造成这个后果。比如年轻夫妇,刚一结婚,有一方就死掉了,生殖资源浪费;比如富人,在古代可以找很多妻妾,而穷人,大量的穷人找不见老婆,生殖资源浪费;比如夫妇两个人整天在一起,最终欣赏疲劳,生殖资源浪费。
人类古代对偶婚制以后,古代的生殖问题是一个重大问题,人口增加速率极慢。因此,野合也就是婚外的合法性行为,在过去古代,是一个合理的补充性资源和生殖资源的一个方式。
一般人都会认为,鸟类中的鸳鸯是严格的对偶婚制,因此古代给新婚夫妇送一个枕套,绣着鸳鸯,这都常见的礼品。可生物学家研究发现,雄性鸳鸯51%,背着它老婆在外面偷情。大家想想,雄性鸳鸯总不能对着石头偷情。可见,雌性鸳鸯也好不到哪里去。
它说明什么?说明所有生物都是群婚制,没有严格的对偶婚制。生物群体里,对婚姻或者对配偶的忠诚程度,取决于它育后的难度,也就是它养育孩子的难度越大,两个雌雄两性婚配的忠诚度就会偏高一点,但它却绝不是对偶婚制。
生物学家研究,曾经在非洲见过一种绿猴,体量很小的一种灵长目动物,由于它们倒是比较严格的对偶婚制,很快就灭绝了。
可见当年的野合,是一个合法的性资源不至于遭到浪费的一个社会性行为。
那么,孔子的父亲跟他的母亲颜氏女野合的时候,据有关学者考证,孔子父亲已经65岁以上,而孔子的母亲大约只有十七八岁,因此孔子出生仅三岁,他的父亲就逝世了。孔子从小跟他母亲在一起生活,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是一个贫贱女子,因此,孔子一直跟她母亲生活在贫民区。孔子自己讲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就是“我一出生下来就很下贱,多能做一些他人不肯做、不屑于做的卑下的工作”。
直到孔子长到17岁这一年,孔子的母亲病逝,孔子母亲的邻居.也就是《史记》上记录孔子小时候的一个玩伴,长大以后做挽车夫,也就是做赶马车的这个孩子的母亲,告诉孔子说,你的父亲是贵族孔纥。孔子大吃一惊,他第一次知道,他居然身上有贵族血液。于是,孔子在他17岁这一年做了两件振动鲁国的大事。
第一,他跑到防地这个地方,挖开他父亲的坟墓,把他母亲踉他父亲合葬了。一个平民小子,居然敢去挖贵族的坟墓,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第二,这一年,架空了鲁国国君三桓之首季孙氏,召开飨宴贵族的一个宴席,季孙氏为什么要飨宴整个鲁国贵族?因为鲁国是周公旦的封国,鲁国所谓贵族其实都是周公旦的后裔,也就是说,他们全是血亲亲戚关系。季孙氏每年飨宴贵族,其实是联络亲情,维系统治阶级的内部团结。
孔子自认为他也是贵族出身,于是也就去赴宴,结果被季孙氏的家奴——阳货、阳虎,挡在门外羞辱一番,这件事情对孔子终生造成严重的精神刺激。孔子特别看重他的贵族出身,而且孔子文化是典型的贵族文化,绝不讲平等,这一点大家—定要清楚。
孔子十五岁而志于学,孔子到30岁这一年,孔子自己表述叫三十而立,为什么呢?是在他30岁左右,季孙氏的家长——当时叫季平子,认为孔子还有点小能耐,于是把孔子引为他的家臣。孔子最初给季平子作委吏,相当于一个管库房的小官;以后做乘田,也就是管牲口相当千弼马温;再后来做过小司空,也就是管季家的工程。最终在不长时间里,他就跟季平子失和,于是辞职周游列国,浪迹齐、宋、陈、蔡等国,最终返回鲁国。这是孔子第一次周游列国。
孔子最初被承认算得一个非凡的人才,是我们前面强调三桓之一的孟孙氏。这时候,出来了一个人物叫孟厘子,民国时候有个著名学者叫阎若璩,考证这个孟厘子,就是亚圣孟子的高祖,孟厘子就给他的儿子讲,说:孔子这个人,出身高贵,他一定不是平凡之辈,说我死了以后,你们一定要拜孔子为师。于是孟厘子的小儿子,叫南宫敬叔,有学者认为,他可能就是孔子72贤人,弟子,其中72贤人的那个叫南宫容的弟子。
于是呢,南宫敬叔就拜孔子为师。由于他出身高贵,于是引荐孔子跟当时的鲁国国君鲁昭公相识,并且建议鲁昭公,由于孔子好周礼文化,建议鲁昭公派孔子到东周首都洛邑去考察礼文化,于是鲁昭公给孔子赐一乘车、两匹马和一个驾车奴,由南宫敬叔陪伴,在孔子34岁这一年,来到洛邑,这就是《史记·老子传》中记录”孔子适周,访礼于老呥,学乐于学乐于苌弘”这段经历。
据考察,孔子当年从老子的洛邑那个地方,老子作为周王室图书馆资料管理员,获得《诗》、《书》,也就是《诗经》、《尚书》和《礼经》这些文献,作为他后来研究和教学的基本素材。
孔子被鲁昭公聘请,开始进入政界。他早期实际上是做祭司,也就是礼官和学官。所谓礼官,就是为鲁国国君操持礼仪活动;所谓学官,就是要给鲁国国君宗室子弟办学。由于他的这个特殊的官方身份,因此他才能够整理典籍,研究鲁史,传习礼教,聚徒讲学,由此开始了他的讲学生涯,所以大家注意,孔子的讲学生涯不是无端发生的。
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内乱,也就是季平子和鲁昭公,因为斗鸡的原因而发生争执;于是鲁昭公派军队劝打季孙氏,于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桓联合起来,把鲁昭公打得大败,鲁昭公只好逃亡齐国,孔子后来就追随鲁昭公来到齐国,这是孔子第二次流亡。
孔子来到齐国,本来有被齐景公重用的可能,齐景公看上他,最终没有实现。那么,鲁昭公最终死在齐国,孔子40岁左右,怏怏然返回鲁国。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官方身份,但是却有了聚徒讲学的经历和经验,于是开始办学。这个时候,他办学的方式叫“有教无类”,不仅是对贵族鲁国国君宗室办学,而且是对整个社会平民也办学,由此兴起孔子办学的格局。
直到孔子50岁左右,50到51岁期间,孔子被鲁定公重用,这就是孔子一生仅有的五年左右的为官过程的开始。孔子被鲁定公请出来做,是因为孔子办学形成了强大的势力,鲁定公已经被三桓架空,希望借助孔子的学团力量,来平衡三桓对他的权力架空。而三桓这个时候,又被他的家臣架空,也需要孔子的这股社会力量来平衡白己的权力,孔子由此走入鲁国官场,
据《史记》记载,孔子在鲁国为官,有记载的做了三件大事。第一叫夹谷之会,也就是齐国有—次和鲁国开盟会,齐国远比鲁国强大,齐军打算在这一次开盟会的时候,通过一个外族,叫莱族小国的野蛮人,绑架鲁国国君。孔子发现以后呢,就据理力争,他说你们齐国,曾经出过管仲主张尊王攘夷,你今天反而用夷人来绑架鲁国国君,你也未免太丢你们齐国人了。然后孔子在外交上,最终跟齐国国君达成,你不要绑架鲁君,我们鲁国愿意附属于你齐国,如果你齐国将来派兵打仗,我们出兵乘追随,但有一个条件,得换回齐国曾经占据鲁国的一部分田地和土地,这就是著名的汶阳三田。这是第一次事件,从这件事情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外交能力十分之强。
第二件事情,叫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少正卯这个人,是鲁国贵族出身,也在鲁国做官。这个人能言会道,具有极高的感召力,然后也在外面办学,据说他办学的规模不亚于孔子,曾经导致孔门三盈三虚,就是曾经把孔子的学生三次吸引得跑得精光。孔子借故在他做宰相的时候,杀掉了少正卯。我们现在不知道情况是怎么回事,有学者认为,孔子公报私仇,杀掉少正卯减低自己的教学竞争力量。
第三叫隳三都。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年的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他们各自有自己的城桓。按照周礼规定,大夫这一级,他们的城墙不能超过30雉,也就是它的城墙是非常小的。可是礼制早已紊乱,三桓建立的城池远比礼制规定的要高得多。于是呢,孔子就要拆毁这个违反礼制的三桓之城池。他这样做为什么会不被三桓所阻挡?是因为三桓里有两桓——季孙氏和叔孙氏的城桓已经被他们的家臣所占据,因此得到三桓中两桓的支持。于是孔子就和三桓的家臣展开了一场破城的战争,这个战争曾经危及到鲁国国君鲁定公的安危。多亏孔子镇静指挥,调度有方,最终打败了家臣的反叛队伍,最终扫嬴了这一仗,保住了鲁定公的安全。
但是他的隳三都的事情没有完成,因为孟孙氏没有家臣占据城垣的这件事情,因此这件事情半途而废,但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指挥战争的能力也相当杰出。
大家注意,从孔子的身世来看,孔子这个人实际政治操作能力极强。中国古代文人特别看重你的实操能力,而不完全看重你的学术能力。要知道,孔子在社会政治实务上的能力,远高于中国后来的著名文人,比如王阳明、比如清代的曾国藩。这两个人都只有打仗很英明的特征和故事,而孔子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处处表达出长点。所以大家注意,孔子在政治实务上是一个高手,这是孔子后来被中国文人士大夫奉为导师的重要原因。
那么,孔子后来威望日高、振动四方,以至于齐国有不安全感。于是,齐国就收买鲁定公,给鲁定公送美女80、骏马匹,要求鲁定公辞退孔子,再加上孔子对鲁定公也管理极严。大家知道,孔子有四句话很有名,叫“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搞得鲁定公左右不舒服。再加上这个时候,三桓的家臣已经被平定,三桓也已经不需要孔子的这股政治势力,于是孔子在政坛上失势。
孔子当年进入鲁国政坛,都不得不巴结三桓。比如,他把自已著名弟子子路派到季孙氏家里做家臣,结果呢?到这个时候,也就是鲁定公十二年,鲁国举行春社大祭,这是国家大事。大家知道,《左传》上记录“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就是国家最大的事只有两件,一个是祭祀,这叫意识形态活动;一个就是军事,这叫戎。那么春社大祭这祥的祭祀活动,意识形态活动,不邀请孔子;春社大祭以后,大家要分掉这个祭祀供奉的祚肉,也不分给孔子。孔子很知趣,知道他已经不被当权者所欣赏,于是辞官。从此带领他录著名的弟子颜回、子路、子贡、冉有、子游等开始周游列国13年年,由于孔子这个时候已经威名天下,因此孔子是希望借助他的名声,去说服各诸侯国君,实现它的政治抱负,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周游列国13年以后,孔子大约已经68岁,才被请回鲁国,这个时候,鲁国的主政者是季孙氏家族后面继承者季康子。季康子最初并不敢请孔子回来,因为担心孔子威望太高有碍于他实施国政,首先把孔子的两个弟子,尤其一个叫冉求,一个叫樊须,请回鲁国。结果这个时候,齐国进攻鲁国,在冉求、樊须的帮助下,鲁国打败齐国,而冉求反复请求季康子请回孔子,说孔子是我的老师,你如果欣赏我的才能,那你就更应该知道我老师的才能远在我之上,季康子不得不以国师身份把孔子请回鲁国。
孔子回到鲁国以后,由于他的学生冉求跟季康子浣潘—气,想要提高国家民间税赋的这个税赋量,被孔子反对。结果冉求就来说服孔子,孔子原话叫“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问焉?”,就是周公礼制在,你要增加税赋你看礼制就行,何必跑来问我。然后他给他的弟子讲,他说“非吾徒也”,他说“冉求已经不是我的弟子了,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说大家可以敲着鼓攻击他,因为他已经败坏了我的思想。
那么,随后在鲁哀公十四年到十五年之间,孔子的弟子颜回、宰我、子路以及孔子的儿子孔鲤相继逝世,这给孔子造成严重的损害。孔子随后一年以后,在鲁哀公十六年,七十二三岁左右逝世。
大家可以看出孔子不是一个纯粹的文人,孔子首先是一个务实者。我们通常所说的文人思想家,基本上都是务虚者,也就是他一生闭门造车,绝不参与实务。比如老子、比如古希腊各个哲学家,他们绝不会参与实务。因为,务实者务不了虚,务虚者务不了实,这也就是为什么孔子学说显得相当苍白和平淡的原因。
大家看孔子的一生,青年求学、中年办学、壮年做官,直到晚年周游列国13年,仍然想说服各国国君实现他的政治抱负,直到68岁已经相当苍老,才回到鲁国开始静心做学问,而七十二三岁就死掉了。因此孔子在真正静心做学问的时间上是非常之少,而他首先是一个实务家,而且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实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