禊字溯源,抓住神话传说中历史的影子

白癜风惠民活动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781237.html

“禊”字溯源,抓住神话传说中历史的影子

王羲之《兰亭集序》开篇首句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其中之“禊事”是指什么事呢?原来这事是我国古人的一种传统风俗雅事,叫祓禊[fúxì]。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

祓禊是中国汉族民俗,于每年暮春之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称为祓禊。《论语》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祓禊活动其实就是上巳节的起源。上古时代以干支纪时,把夏历三月(季春之月)的第一个巳日称为“上巳日”。为什么只选定用“巳”日呢?首先,巳以纪月,代表孟夏之月,象征春天的结束,提醒人们尽快完成春天之事。再者,“巳”的甲骨文字形是蛇、蚯蚓等屈曲型动物的形象,这些动物是冬眠动物,其活动和活跃程度与气温有很大关系。气温低时,它们几乎不出来活动,是春天中迟迟不出的句[gōu]屈者。季春之月,气温升高,万物皆出,无有内者。《礼记月令》云:“是月(季春之月)也,生气方盛,阳气发泄,句者毕出,萌者尽达,不可以内。”季春之月,天道外宣,鼓励万物出达,不宜屈于内。应着这季春之气,古人于是以“上巳日”为节,举办仪式,鼓励户外活动。一开始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让年轻人到河边沐浴,洗涤身上一冬所积的尘垢,这就是祓禊。

祓禊实际上是仲春之会的延续,是为青年男女恋爱而举办的节日活动。《周礼媒氏》记载:“仲春之月,会令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通过仲春之会,适龄男女基本上都会找到自己的意中人,但也难免还有一些剩男剩女,祓禊活动再次提供一个男女相会的机会,这也是春天里最后的一次机会。祓禊活动的主角本来是青年男女,之后喜欢舞文弄墨、附庸风雅的油腻大爷们也不甘寂寞地参与进来。魏晋以后,上巳节固定为农历的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活动内容也更丰富多彩。魏晋之风,文人雅士崇尚自然,纵情山水,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家士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即禊饮。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谓“修禊事也”即指临水宴饮、作文弄诗的禊饮活动。

了解了祓禊之事的大体情况,我们不禁还会发出疑问,古人为什么把暮春之月,临河沐浴的户外活动称之为祓禊呢?“禊”字是什么意思呢?世人皆知是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却并不知道禊事和“禊”字是大有来历的。“禊”字创造出来应该不早于商代,而且最早是因商代的祭祀祈福活动而造的字。“禊”字的出现是源自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和商族先祖有关。

“禊”字从示从契,“示”与祭祀有关,表示一种尊重和纪念。“契”在这里是人名,当指商部族的先祖契,而不是其它字面解释,这一点几乎无人知晓,所以从古至今,“禊”字都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深度解析,更无人知晓这个字的由来和根源。据神话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其在河滨行浴时,因误吞空中玄鸟的坠卵而怀孕,故生契。《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是商人可追溯到的最早先祖,契的父亲是谁就不可溯知了,于是就附会到商族所崇拜的对象(玄鸟)的身上。事实上,上古之时,知母不知父的事很平常,社会进入文明时代后,君王贵族喜欢把自己的先祖附会在崇拜的对象和三皇五帝的血脉上,于是产生许多神话传说。诸如吞卵而孕、履大迹而孕的神话传说,这当是母系氏族的遗风,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所致。“禊”字中流传着美丽的神话传说,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禊之事,当为后人纪念并效仿简狄生契旧迹,于暮春之月,在河滨沐浴、嬉游,以便觅得佳偶,结婚生子的习俗活动。这应该就是我国“情人节”的。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古代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少女的成人礼,也就是“笄礼”。古代正规的婚配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年满十五后,如果已许嫁,就可行笄礼,而当女子年满二十仍未许嫁,也可行笄礼,表示已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随时可以出嫁。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未婚的男女在一起自由恋爱,钟情的双方相互表达爱慕之情,这实际就是我国最早的“情人节”。随着节日内容的不断丰富,就形成了传统的“上巳节”,上巳节的各种活动也就都统称为“禊事”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