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文艺韩刚仰望召公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pj/

仰望召公

韩刚

八百年周鼎传承,慨召公遗爱,崇尚廉风辉日月。

两千载金瓯建树,弘圣迹流芳,镌铭德业壮江山。

——(山西)李轩才

八百年周鼎传承,慨召公遗爱,崇尚廉风辉日月。两千载金瓯建树,弘圣迹流芳,镌铭德业壮江山。扶风县召公镇位于扶风县城东北15公里处,又名“菊村”,因西周时期三公之一的召公在此手植甘棠,听讼断狱、设坛讲学而得名,是扶风县八大镇之一。在召公镇召公初中的校园里,有一棵甘棠树,据考证确为周朝召公姬奭亲手所植,一年四季郁郁葱葱。甘棠树前修建有一座2.8米高的雕像,召公形象高大伟岸。这是年由江苏省邳州市新城中学出资,召公初中组织实施树立的召公雕像。召公雕像的建成,不仅是两校友好合作的见证,也是两校尊重历史,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共同愿望。他将永远矗立在召公初中和新城中学两校全体师生的心中。

东篱采客陶潜菊,举国人怀召伯棠。师生们将召中校园称为“甘棠园”,将校园马路称为“甘棠路”。大家借甘棠和雕像表达对召公勤政爱民、廉洁清正的敬仰和爱戴。召公亲植的这棵甘棠树是召公文化的重要象征,传承着召公文化的精神内涵,他与深具文化品位的召公雕像互为一体,强化了召公“甘棠遗爱”的文化内涵,引导师生感受召公“宁劳一身,不扰百姓”的人文情怀,体味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渊源,倡导清正廉明之风,培育振兴中华之才。

太史公司马迁曰:“召公奭可谓仁矣!甘棠且思之,况其人乎?”孔子也说:“吾于《甘棠》,宗庙之敬甚矣,思其人必爱其树,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基于此,为充分挖掘周礼优秀文化内涵,近年来召公初中大力弘扬勤政廉政思想,精心打造了召公勤廉教育校园文化,以“甘棠遗爱、勤廉齐家”为主题,努力包含召公精神校园的“一树、一像、一路、一室、一广场”,在润物无声中感召着全体师生,全面汲取了召公勤廉思想内涵,铭记勤廉为公的“甘棠文化”于心中。

累也知民,渴也知民,愿化甘棠千丈树。劳而有己,苦而有己,始牵百姓一番情。召公,姓姬,名奭,岐山周原人,系文王庶子,姬昌三子,周公之兄,武王之弟,周成王的叔父,官居太保。因其采邑在召地(今岐山县城西刘家塬一带),位列周三公(周公、召公、太公),故称召公。又因他与四弟周公旦夹辅成王“作上公,为一伯”,又被称为召伯。召公是西周初年与太公吕望、周公姬旦齐名的举足轻重的历史人物,史称“周初三公”。

时哲继先贤,百亩甘棠,芳香依旧。国风传大爱,千年遗响,曲韵翻新。周武王即位,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为作用辅弼。周武王灭商后,在朝歌举行社祭,周公旦把大钺,召公奭把小钺夹护武王。社祭中召公奭捧着祭神用的皮帛。周成王即位,周公摄政,召公任太保。恐周王子孙安于天命不求进取,危及国家命运,致书周公。周公作《召奭》予以答复,同意召公的意见,也主张事在人为。有明确表示依重召公,希望经常给自己以教导,同心协力完成文王的大业。周公东征时,召公任一方主将,追歼武庚残余势力,一直打到燕京,建立了燕国,留长子姬克为燕君,自己返镐京辅助成王,与周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召公治陕之西,周公治陕之东。恐成王沉湎逸乐,借西旅贡獒事,作《旅獒》,残数“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的道理,劝告成王“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

体察民意,体恤民情,问心无愧甘棠颂。广布惠风,广施惠政,有口皆称遗爱碑。在周初的政治历史舞台上,召公占有与周公同等重要的位置。因召公寿高德厚,执政时间长,历经文、武、成、康四代,对周王室所建功勋尤为显著。凡武王、成王时期的克商战争,营建洛邑,征伐东夷等,对开创和巩固西周政权,有决定意义的大事,召公都是参与者与策划者。同时,他还多次循行南国,是西周初期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和大法官。

田头汗水,树下甘棠,俯拾尽是召公爱。眼里民情,手中仁政,仰望常怀赤子心。召公在辅佐二哥武王灭商后,受封于薊(今北京),建立臣属西周的诸侯国燕国。他派长子姬克管理燕国,把周文化带到了北京,把北京发展成了“燕文化”,自己仍留在镐京(今陕西西安)任职,辅佐朝廷。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继位,姬奭任太保。三监作乱时,他支持周公东征平叛,稳定了西周政权。他执政期间政通人和,贵族和平民各得其所,深受“爱戴”。其作风简朴,曾在刘家原一棵甘棠树下断案,深受老百姓喜爱。周成王死后,又辅佐周康王,为开创西周初年“四十年刑措不用”的“成康之治”做出了卓越贡献。

赤胆为民,犹忆先人行惠政。忠心报国,还期后世梦甘棠。召公主陕西,甚得民众赞誉,常在甘棠树下决狱理政,处事公正,众人佩服,民思召公之德,不敢砍伐甘棠,作《甘棠》之诗。康王时,仍为太保,与毕公分陕而治,以高寿而终。《史记》记载了召公甘棠遗爱的典故。召公悉心奉行文王德治思想,办事崇尚简朴之风。他时常巡行乡邑亲自处理民间纠纷,不让老百姓去到做官者的衛门去打官司。曾在岐山县刘家塬村甘棠树下办公断案,以宣扬周文王的德政,深得百姓爱戴。

法大于天,勤政还须廉政。民亲若子,口碑即是丰碑。后人怀念召公德政,思其德而爱其树,连他在下面办过公的那棵甘棠树也予以保护,不许任何人砍伐损坏。《诗经、召南》作有《甘棠》一篇,来称颂此事。这便是成语“甘棠遗爱”的典故由来。清道光二十五年,岐山县令李文瀚绘制《召伯甘棠图》及作文:《诗.周南.召南谱》曰: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史记索隐》曰:“召者,畿内采地,奭始食邑于召,故曰召公”。《水经注》:“雍水由东迳邵亭,世谓之树亭、川亭,故召公采邑也。”岐阳即周都,邑志:“召亭去城八里,士人谓至今有召伯甘棠树。”召公之明德远矣,爱绘此图以志景仰。经杏园名士武澄勒石而就。为纪念召公,后人在甘棠树旁修建召公祠,祠内存有慈禧太后题词、光绪皇帝御赐的“甘棠遗爱”匾额一块。民国年间岐邑人薛成兑所作的七律诗《甘棠》,有“召公仁政得民心,犹如护村念圣贤”名句传世。后世多以甘棠遗爱颂扬离去的有仁政的地方官。

敬德保民辅四王清廉遗爱在甘棠。召公敬德保民的品格,滋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一些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纷纷撰文赋诗,表达仰慕之情,如杜甫的“天寒召伯树,地阔望仙台”,白居易的“他时万一为交代,留取甘棠三两枝”,李隆基的“树古棠荫在,耕余让畔空”,王安石的“召伯方为尊,材亦圣人亚”,梅尧臣的“古来分陕重,犹有召公棠”,李元伯的“在昔召公去,国人爱甘棠”,梁启超的“东篱采客陶潜菊,南国人怀召伯棠”……“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芨;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这是《诗经》里记载的《甘棠》诗,意思是:枝叶繁茂的甘棠,不剪不砍莫动它,召公曾留在树下;枝叶繁茂的甘棠,不剪不劈莫损它,召公曾憩在树下;枝叶繁茂的甘棠,不剪不拔莫弯它,召公曾在树下演讲。诗中蕴涵着对召公的强烈赞美之情,也是对召公廉洁勤政的最好褒奖。

作者简介

韩刚,中学教师,宝鸡市扶风县人。生以求知为乐,自以从教为荣,酷爱文学写作,痴心笔耕不辍,迄今已有余篇(首)诗文作品和理论文章见诸杂志期刊和网络平台。

周礼扶风《周原文艺》祝您生活愉快!

人文扶风新篇章,邀您共同谱写!

传播扶风声音,讲好扶风故事。“周原文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3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