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周礼 >> 周礼简介 >> 任志民烛解

任志民烛解

自媒体求职招聘QQ群 http://cgia.cn/e/wap/show.php?classid=36&id=1592773

“烛”字渊源,字面上的意思可为火烛、花烛,照亮亦是照见,可用作火光烛天、洞烛其奸,还有就是俗称灯泡的瓦数为烛数,如50烛的灯泡就是50瓦的灯泡。

从火从蜀,蜀为葵虫。古时火炬多以苇绩做芯,外用旧布包裹,其样子像葵虫。用线绳或苇子做中心,周围包上蜡油,点着能取亮的物品。

历史上,商周时代的《周礼》、《仪礼》、《礼记》中已出现“烛”字,此烛非灯烛,而是一种火把、火炬而已。未燃的火把统称为燋,用于把持的火为烛,置于地上的为燎。

宁夏海原出现的插入室内墙壁的油楹树枝,江西瑞昌发现的用竹签燃照以及周代的火炬照明,都为最早的“烛”,为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说苑·建本》中有记载,师旷劝晋平公学习时讲:“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文中的晋平公年逾七十想要学习,担心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的是不求索取,只为奉献。我曾在《母亲远行》的文章里写道:“母亲的眼睛看不到,却知道光明在哪里;母亲尽管不识字,却识大体……”在我人生的字典里,“烛”字放射出了人性的光辉,延伸着道义的力量。

长江风浪欲止静,而今得进可安宁;真人金手相扶助,浊光漫天见太平。

且行且珍惜,还是把握住岁月光阴,调养元气,自能生长。因得天时,谋事才能顺利。

烛光耀照,日月可鉴。不负韶华,人生殷实。

任志民山西芮城人曾是一名老兵现就职于天津市西青区政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