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婚礼的氛围绝不同于现在的喜庆热闹。
传统婚俗《礼记》中写到:“昏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乐,阳气也。昏礼不贺,人之序也。”对此,孔颖达疏云:“昏礼所以不用乐者,幽,深也,欲使其妇深思阴静之义,以脩妇道。‘乐,阳气也’者,阳是动散,若其用乐,则令妇人志意动散,故不用乐也。”
也就是说,安静肃穆的氛围可以让整个仪式更显正式和庄重,沉静的环境可以让新妇更好地思考自己今后如何扮演好一个人妻,一个母亲的角色。
也正因儒家推行的这个礼仪,先秦时期的婚礼,非但没有音乐助兴,甚至没有酒席宴请宾客。众亲朋唯一要做的事就是“观礼”——看着两位新人吃饭、饮酒,完成仪式,见证他们由陌生到熟悉,最终成为一家人的过程。
而先秦时期的婚服,也正配合了这种肃穆的氛围。
玄色为主先秦时期,人们的婚服以玄色为主色,因为在当时的观念中,玄色,黑中扬红,按照五行思想是上天的象征,是最神圣的色彩。《周礼·染人》云:“玄纁者,天地之色”。因此,以玄色作为婚礼礼服的主色调,反映的正是人们对婚礼的重视。
除此之外,古人还讲究阴阳平衡,因此才有了纯衣纁(xūn)袡(rán)的服装式样。
纯衣纁袡
在记述先秦时期古人婚礼礼节的《故而仪礼·士昏礼》中就记载到:“(新娘礼服)次,纯衣纁(xūn)袡(rán)。”
男子为阳,女子为阴,玄代表天,色近黑,黑是所有颜色中最阴的颜色,纁是一种黄中泛赤的色彩,似落日余辉,代表大地之色,玄色为主,配以纁色衣缘,黑中有赤,天地相合,阴阳相调。
婚礼服饰上的色彩搭配反映的正是古人朴素的世界观,纯衣纁袡也就成为秦朝时期女性婚服的代表性特征。
“次”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假发片,套在头上后用簪钗等首饰加以固定,以充实发量,修饰发型。没想到吧,戴假发这招早在先秦就被用得66的啦。
爵弁玄端
而新郎的婚服则被称为爵弁玄端服。爵弁,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头上的帽子,古时称为“冠”。在那时候,男子戴上了冠就意味着已经成年了,因此他们的成年礼又被称为“冠礼”。
和冠相搭配的衣服称为玄端服,玄表示色彩,上衣玄色无装饰,衣长、袖宽均为二尺二。由于古代布幅宽为二尺二,所以每一幅都裁为正方形,称为“端”。
先秦服装据考证,早在商朝,无论男女,服装都是上衣下裳的形式,裳即是裙。根据需要,上衣下裳又有常服和礼服之别。常服袖口略窄,便于劳作,而礼服袖口宽大,装饰作用强。
而在秦朝,收袖口的上衣仍是主流,因此,当时的婚礼礼服也普遍收口,尺寸为一尺八,袖展三尺三。
新郎的下身服饰为纁裳缁衪,即黑边的纁色裙,搭配白绢单衣,纁色蔽膝、革带(皮制的束衣带)、四寸素色大带等。
一切穿着完毕,总算到了接亲的时候了。
《故而仪礼·士昏礼》写到:“妇乘车加景(幜)乃驱”。接亲时,新娘离开娘家前还要用薄的纱幜(景)蒙在头上。“景”是一种单层纱衣,罩在礼服外,意在遮挡风尘。除此外,出嫁妇女还会拿一把“却扇”掩面,也是出于遮挡风尘的需要。
结语秦朝的婚服多承袭周制,无论颜色还是色彩,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到了后世,婚服不仅从黑色转变为白色,甚至还有了红男绿女之别,形制上也有了很大变化,这些我们下期继续聊。
如果你对汉服、传统婚服有兴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