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览书房说文解象杭州日报

北京治疗皮肤科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6/6508755.html

说文解“象”

郁震宏

象,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金文都突出其长鼻之象,小篆略为抽象,但尚存笔意。《说文解字》专门有一个“象”部,但这个部下只有一个字,那就是“豫”,豫,其实就是象字,只不过把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罢了,造字方式变化了。豫的声音符号来自“予”,予、象两字,现在读音完全不同,但上古音却非常接近,所以橡树的橡,亦写作“杼”(上下结构),即此可见。

《说文解字》说象是南越大兽,这是东汉时候的事实,但远古时期却不然,大象的分布区域很广。《孟子》记载:周公相武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这大概是一个上古的记忆,反映了上古黄河流域是有大象活动的。《吕氏春秋》也记载说“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可见商朝人早已懂得了驯服野象的技艺,并用于军队装备中,称霸东方。《孟子》所谓“周公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可能是指击溃了商朝的主力军,大象部队是其中之一。

象,本义是一种大型动物,但在古文献中,常作为象征、相似、模仿的意思,跟大象的本义完全搭不上界,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象作为象征、相似、模仿之类的意思,都属于同音通假字,跟“象”的字形无关。《说文解字》收录了两个本字,一个是像,一个是忄象。这两个字,都从“象”得声,所以古文献中常用“象”字代替。

《说文解字》说:忄象,放也。放,就是仿,仿效、模仿的意思,《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这里的“写放”,相当于现在说的临摹、模拟。《说文解字》又说:像,象也。说明古文献中的像,常用“象”字代替,《尚书》说共工“象恭滔天”,象,就是像,共工这个人表面上好像恭敬,其实一肚子坏水。“象恭”的象,本字是像,后来又新造了一个字,就是“佯”,所谓“象恭”,也就是佯恭,装出来的恭敬。

佯,是像的后起字,都是形声字,羊、象古音相同,《说文解字》说:像,读若養。可见象、羊声通。我们再看《说文解字》的“样”,本是一种树木,后来也写作“橡”,成为最通行的写法。现在常说的“样子”“式样”“像样”,这个“样”,本字就是“像”,跟它的本义没有关系。《尚书-说命》: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这里的“象”,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样子”“样貌”。

那么,像、忄象两字,为什么会有模仿、相似的意思?这就得回到上文说的“豫”字,我们知道,予、象古音相近,意思可以通假。《说文解字》说:予,象推予之形。予,是象形字,本义是给与,一个物体转移了地方,但东西还是同一个,引申之则为相同、相似、模仿之意。

因此,我们再看“序”字,从予得声,本义是堂两边的东墙、西墙,这两堵墙形制相同,所以称为“序”,也可以写作“豫”,《仪礼》:豫则钩楹内,堂则由楹外。这里的豫,本字是序,与堂相对。这就像《说文解字》说的:忄象,放也。放从方声,方的本义是并列的两只船,引申为相似、相同。

附带说一下,序、豫可通,序又与“庠”字通假,《说文解字》:礼官养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校、庠、序都是学校的通称,庠、序其实是一声之转,予、象、羊三字古音相近。

由上可知,因为予、象的古音相似,其所得声之字,意思也往往相通。由予衍生为序,东西墙,形制相同。从象字衍生,则为像、忄象,相似、模仿之意。我们知道,豫、象实为一字,象衍生为像,后起字为“佯”,所以豫亦有佯义,《周礼-司市》:使定物价,防诳豫也。豫,即佯,奸诈也。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豫州,古九州之一,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但这个“豫”,不是奸诈的意思,东汉刘熙《释名》解释说:豫州,地在九州之中,京师东都所在,常安豫也。安豫,即安舒,住着舒服。当然这是刘熙个人的解释,姑妄听之可也。我的理解,豫州的“豫”,不妨解释为大,豫州即大州,豫本义为大象,引申为大,比如“豫章”,即大樟树,揆诸东周故实,豫州之为大州,也许比刘熙之说更近真相。

编辑|黄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