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心传承千年的三从四德仪礼传统正悄然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国家发展越发繁荣,综合国力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随之带来的一些道德败坏问题也让人们难以接受,传承几千年的“三从四德”仪礼也在悄悄发生“质”变!

礼仪培训

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逐年提高,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年5月28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七条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规定期限届满后三十日内,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发给离婚证;未申请的,视为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获取结婚证

换句话说就是:给予每一对冲动想要离婚的夫妻30天的冷静期。此举一出,不知挽救了多少家庭!

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去年,贵州一个仅二三十户农户居住的小村庄,因地方上开发,一邻居的妻子在工地上务工,一年半来,邻居老实巴交在家种地未曾陪伴妻子务工,虽然妻子每天回家,但到后来逐渐发现妻子喜欢画妆上工地了,常常夜不归宿,丢下十多岁的一双儿女,邻居一时冲动选择了离婚。该离婚例开启了此村庄千百年来的离婚先河,后来有三四家纷纷效仿。分析原因,怨谁?

纵观全国离婚率调查,年6月10日,我国民政部发布《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报道:“年依法办理离婚万对比上年增长39%粗离婚率为2.7‰,比上年增加0.1个千分点。

其中,民政部门登记离婚.7万对,法院办理离婚67.9万对”,意味着自年起我国离婚率在12年内呈持续增长势。

相关专家分析离婚率猛增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夫妻相处上,社会进步也让相当一部分人出现差异性较大的情感需求,调查显示,其中出轨行为导致离婚的因素站大部分。

这一宗宗、一件件令人遗憾的情感案例,让我们不禁想起中国古代女性必须尊重的“三从四德”: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三从”指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具体来讲就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意思是女孩子在未出嫁之前要听从家长的教诲,不要胡乱地反驳长辈的训导,因为长辈们的社会见识丰富,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出嫁之后要礼从夫君,与丈夫一同持家执业、孝敬长辈、教育幼小;如果夫君不幸先己而去,就要坚持好自己的本分,想办法扶养小孩长大成人,并尊重自己子女的生活理念。这里的“从”并不是表面上的“顺从、跟从”之意,而是“辅佐、辅助”的意思。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具体来讲“四德”是指:德、言、容、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言”,要有知识修养,言辞恰当,语言得体;其次是“容”,即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最后是“工”,即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

为什么目前“三从四德”在国内越发找不到影子了呢,我认为有以下两方面主要因素:

家庭教育缺失

随着社会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多数的家庭就忽略了对孩子的严格管教,导致祖先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文化逐渐失去连接,多数孩子盲目追星、追求时尚。

加上现代家庭理念的转变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根深蒂固,总想方设法当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努力为孩子提供各式各样的锻炼机会,希望孩子在实践中茁壮成长。但教育孩子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没有统一的模式和方法,其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不泛有感到适得其反和无所适从的时候。有人把孩子比作一本书,要想读懂它,你就必须耐心仔细地去研究,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从不同角度钻研。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金钱诱惑叠加精神空虚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体现在现代人身上淋漓尽致,特别是结婚的女人,很多都希望自己能更妩媚、更具女人味道,所以为了金钱就把“三从四德”置之脑后,总认为自己的老公无出息,别人的老公都很优秀,能给她一辈子的幸福,凭一时的激情就开始了充满幻想的婚外恋,最后,在苦恼中叹息中伤心……

金钱对人的诱惑太大,现代人由于精神空虚对物质的追求也太实在,但回过神来,必须面对现实,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