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一直深受中华文化影响,那么科举制

中华文化是东亚文化中最璀璨的存在,他的博大精深深深的影响了华夏周边的文明,科举制度是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才在时代的局限性下的尽可能的公平的选拨,科举内容的选择,科举人才在政治上的运用,华夏的科举制度被周边大量的国家运用。

其中的越南,废除科举制度居然比科举的故乡中国还要晚,可见华夏文化在古代社会深远的影响力。日本作为华夏文明周边最强大的文明之一,在大化改新照搬唐朝的制度后,就用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两道政府条令,确立了科举制度的翻版,贡举制度在日本的形成。

然而,科举这项制度在日本一直不温不火,日本政府制定的详尽的高度类似唐朝科举条例的制度,没有为日本选拔出什么了不起的人才,日本人对于贡举的热情不高,这项制度,在实行了两百年以后,就渐渐的废止了。

江户时代的学问吟止可以看成科举制度另一种形式的存在,总的来说,科举制在日本的特点是贵族化,荣誉化和内容华夏化。比起朝鲜,越南等国家,科举制在日本确实没有成为主流的人才选拔制度。

一.贵族化为日本科举制度最大特点

1.日本与中国迥然不同的政治环境

隋唐科举的兴起和后世科举的繁荣,都是建立在魏晋以来门阀政治衰落的基础上的,贵族们不再垄断政治人才的选拔,科举成为了寒门介入政治生活最重要的途径。

然而日本却没有这样的现象,大化改新以后,虽然日本统治者将自己的名讳从大王改成了天皇,并且制定了大量的削弱贵族的政策,然而,没有经过大的战争洗礼的,没有彻底洗牌的日本政坛,贵族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时光的流逝,贵族的地位没有丝毫的动摇。

日本的阶级固化非常的严重,在经过了明治维新这样的西化改革后,社会上还有大量的阶级压制存在,现在日本的门阀政治,本质上就是阶级固化在政治上的传承,这样的土壤,没有公平面对寒门的人才的选拔制度的立足之地,日本的贡举,是对唐朝拙劣的模仿。

2.贡举的对学生资格的认定与考试的运行

日本的科举制度,要求应试的学生必须是大学和国学的学生,而大学和国学都是中央和地方贵族的子弟才能去的教育单位。

从生源上的贵族化看,穷人的孩子根本没有参加贡举的资格,日本的制度只是贵族的自娱自乐。日本科举的内容,照搬唐朝的秀才,进士,明经,明法,这些汉字记载的文献,没有点基本的文字基础,小贵族的子弟连理解都很困难,又怎么可能考好,他是异域的学识,从认同性来讲,和日本社会有割裂感。

只有有大格局和大见识的孩子,才能在策论中获得褒奖,这些品质和贵族的家教门风存在紧密的联系,科举完全成了鉴定贵族底蕴的工具。

3.考不考好意义不大

日本的贵族从姓氏开始,都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的,上位贵族的子侄,出身就能获得中位的官职,他是阶级固化的表象,经过了严格的学习出类拔萃的人才,经过了几十年的官场磋磨,可能还达不到大贵族子弟入门的水平,这样的科举,又有什么意义呢?

同时,日本的地方基层官员,相当于中国吏员的位置,是被家族继承制把控着的,我们现在有些人吹嘘的工匠精神,日本人在古代是全方位的运行的,做了几百年的饭团,做了几百年的陶艺,可以看成追求技术的极致,然而其实根本不是,就是阶级甚至职位都固化了。

家族做个几百年的县令,则是科举制最大的梦魇,你选拔的人才根本没有打入政治生活的切入点,日本的学问神菅原对于文史管理系统的家族垄断,表明了文人的极致,也不推崇自由竞争,我做的好,我的子孙做的更好,这就是日本人的逻辑。

从出生开始人生就被基本安排妥帖的日本古代民众,底层的参加不了科举,参加科举的打入不了高层的圈子,笔者强烈怀疑贡举制度的重要场所,大学寮在年是被一个郁闷的考生放火烧毁的。

二.日本科举的荣誉化

1.对于汉学精通的认可

汉字在古代日本,是做为贵族的文字使用的,而日本的贡举制度,在现实选拔人才上的无力,让他蜕变成了炫耀汉学的一种制度,他成为了荣誉的象征。

日本的阶级固化,官僚家族化后面,还有一点点的缝隙给钻营的人,科举就是这些人前进的道路,从日本的文学名著源氏物语可以看出,古代日本在文字表达方面也是乏善可陈的。

日本社会一些最精华的东西,都有华夏的烙印,虽然日本是中国周边文明一直对汉文化抱有警惕的存在,贡举内容的全盘汉化还是表明日本人明白自己的斤两的。

2.学问吟止为朱学在日本的传承

江户时代儒家在日本的二次兴起,是以南宋朱熹的朱学为主要传播内容的,日本人的老习惯,考核的人选限定在了旗本等日本中层贵族中,他是贡举制度在江户时期的死灰复燃吗?其实他还完全不如贡举制度。

贡举再怎么贵族化,他还是产生了一些低品的官位的,学问吟止则完全是知识竞赛性质的考试了,高分者能证明自己汉学渊博,却得不到丝毫政治上的好处,当然,旗本们可能能得到大名的垂青。

总的看来,日本人意识到了科举的好处,然而,他是没有空白的政治资源来给科举制度分享的,荣誉化是日本科举重要的特点,惠而不费是幕府将军们办学的宗旨。

三.内容同华夏雷同,日本和华夏周边科举的宿命

1.科举仅为制度?

科举制度的运行,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内容吗?朝鲜半岛的朝鲜孔子,越南的越南版小燕子,越南版流星花园流行的畅通无阻,都是古代中国文化侵入的后果,这些国家可怜的一些原生态的文化知识,在博大的华夏文化面前,毫无抵抗的能力。

四书,五经,周礼等考试内容,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越南朝鲜考了几千年,这里面的学问还是好像取之不尽的,从人才选拔上华夏的文化观,价值观就教导了这些国家最基本的教育,他们能不汉化吗?

日本在周边文明中汉化程度最低,可能就是科举制度被贵族化钳制的后果,不客气的讲,虽然现在日本被包装成了靠动漫输出价值观的文化输出者,古代日本文化那点东西是充实不了他们的贡试的。

没有华夏文化,日本人根本没有东西可以考,这是不争的事实,日本明治维新对于中国洋务运动的成功,从文化上来讲,就是他的旧的阻力太少,没什么东西,空瓶子才更容易灌上新墨水。我们呢,文化的包袱太重了,满清虽然实行文化禁锢的政策,但是那么绚烂的华夏文化,那么大的盘子,遗留的东西还是太多。

2.从科举制度在日本的失败看科举

日本从实行科举到废除,经过了两百年,说明了这是一个在日本水土不服的制度,他没有改变日本的阶级形态,从隋唐以后华夏文明的特点来讲,尚武的民风被大大的遏制了,科举事实上造成了以文御武的形态。

日本的武士阶级一直到江户时代,门户开放时代的坚挺,很可能就是没有流行科举制的原因,武士这个阶级作为保护日本的支柱力量,从精神上没有受到削弱,是不是近代日本一段时间武功昌盛的原因呢?

日本对唐代和西方制度的引进,都是取其表象,不取其本质,他的政治制度还是门阀为底蕴的假民主,他对华夏的精髓科举制度也是消化不了,这表明大和文明是竭力维护自身特点的文明。

结语:

日本人在唐代如饥似渴的吸纳中华文化的精髓,对于隋唐发展起来的,影响了中国上千年的科举制度,也是照单全收。

然而科举制是和日本的政治土壤高度不协调的,他没有对日本政治结构产生影响,日本的阶级固化现象如此的严重,科举提倡的人才选拔的平等化和贵族政治的特权化是无法调和的,他经过两百年的挣扎后失败了。

贵族化是日本科举制度最大的特点,由于没有政治资源可以瓜分,科举荣誉化成了日本贡举和学问吟止制度的另一个特点,这表明日本人还是鼓励汉学的研究的,同时日本科举内容华夏文化压倒性的优势,表明古代日本根本没有能和中华抗衡的精神食量,从广度和深度来讲,中国碾压的优势是明显的。

参考资料:

《庞氏家训》

《通典》

《资治通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