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服装最大的特点什么?
枯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痕迹已经深深烙在华人的血液当中,文化习俗也逐渐成为习惯,浸入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不仔细观察,自然感觉到应该如此,理应如此,但是如果仔细探寻回味,就会发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习俗习惯,莫不出于古老文化的厚重积淀。
就拿我们平常穿的服装来说,从满清末年西服引入中国,到中山装,再到现在西服成为服装大趋势,但是,里面的细节还是保留了不少传统服装文化。就拿服装纽扣部分,你有没有观察过,纽扣绝对会在左边,而扣孔在右边,也就是说,服装扣起来后,左边衣襟会压着右边,哪怕是很窄,就是衬衫也会是这样,这就是中华文化里面的“右祍”传统。
关于“右祍”,不少人知道孔子在《论语宪问》里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但是对于什么是“祍”知道的人可能不多。《礼记玉藻》记载古代穿衣规范:“朝玄端,夕深衣,深衣三袪,缝齐倍要,衽当旁,袂可以回肘,长中继揜尺,袷二寸,袪尺二寸,缘广寸半。”,郑玄注释:“凡衽者,或杀而下,或杀而上,是以小要取名焉。”,意思是“衽”指的“小要”,就像民间盖合棺木用的木榫样,两头宽中间窄,又叫“燕尾榫”。
本来郑玄对于“衽”解释的简明扼要,但是由于西汉后深衣制度不传,因此关于衽的考究两千年以来一直争论不休,历朝历代关于衽的解释都不得要领,直到湖北江陵马山砖厂出土的战国贵族服装上,沈从文先生仔细研究,终于破解了这个难题,得出“衽”就是郑玄所注的“小要”,即衣、裳和腋部结合部分的嵌片,有现代立体剪裁的意味。现在右祍的意思就是指衣襟向右掩,左上右下。
关于汉族服装“右祍”的起源和来历,笔者查阅不少资料,发现沈从文先生以及其他研究人员都没有给出明确解释,也许以为本应该如此吧,笔者认为,这要从服装的功能和文化说起。
服装刚开始发明就是为了保护身体,避寒遮羞,礼仪方存,后来随着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的发明,人们对服装逐渐开始讲究。古代认为是黄帝发明了纺织,也有说是黄帝的妃子嫘祖发明了养蚕丝织技术,这些只不过是古人惯例,依旧会给三皇五帝加点光环而已;还有研究人员认为是纺织技术从印度传过来的,仅仅是因为在印度发现年前织物,这已经被推翻,从多出考古资料表明,早在黄帝诞生、印度纺织以前,山顶洞人的骨针的发现,西安半坡、浙江河姆渡出土遗物都证实,最迟在年前,人们手编织物被广泛应用。至于我们熟知的黄道婆,只不过是发明改进了织布技术,促进棉布的流行。而最早中国都是丝织品为主,这也是“丝绸之路”向世界传播的原因。
从三皇五帝上古时期开始,中国进入初级文明社会,服装不单单是用来避寒,有了美饰和区分等级的功能,古代服装“上衣下裳”,分别裁剪,然后缝合,起先原因是纺织工具简陋,布的幅面很狭,所以服装就得用几块布拼起来,后来就逐渐形成制度,《周易·系辞下》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而那时候就有了“右祍”的传统。
到了夏、商、周,服装制度越来越细分和繁杂,主要是为了区别贵贱、华夷,但是不管高低贵贱,右祍一直是不变的主题,现在的众多考据资料也证实了以前的服装右祍习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出现服装混乱局面,管仲相齐王,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从而保留和继承了先朝“束发右祍”的传统以及周礼的服装制度,这也是为什么孔子非常崇拜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认为如果不是管仲,可能人们都会不讲礼仪,不论尊卑,成为蛮夷之人。
为何非要“右祍”?笔者认为这和古人的尊左有关系,古人崇尚“左为上”。原因是古代天子面南背北,北尊南卑,打败仗要面朝北边磕头“北面称臣”。其次是东为首,西居次,东边日出,象征上升,东方属木,代表春季,因此朝廷座位安排,皇帝坐北边,左手就是东边,也就是除了黄帝最尊崇的地位,另外古人讲究以礼仪治国,崇文偃武,因此文官在东边,武官在西边。
再加上左为阳,右为阴,男尊女卑的文化,这些原因造就了“左为上”的公认礼仪习俗。这种习俗对人们影响颇深,文字排版过去从左到右,对联也是左为上联、右为下联,四合院居住北房东边一定是家里最长辈的人居住,也就是“东家”、“房东”的来历。
“左为上”的文化造就了服装左衣襟一定要压住右衣襟,阳上阴下,男尊女卑,二者相交,表明阴阳调和。再加上人们的生活习惯大多都是右手比较灵活,衣襟右掩也利于结解纽扣,怀里的东西用右手拿去符合生理特征,因此,“右祍”就成了华族的服装制度和习俗。其实,少数民族并不是不想右祍,只不过在文化压制下,为了表明自己民族的特色,区分种族,只好用左衽来表示。久而久之,“束发右祍”就成了华人的明显标志,而“披发左祍”则代表了少数民族的标志。
纵观历史,只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崇尚过右,那就是元朝和清朝,元朝统治时期很短,自视清高,因此把汉人南人地位列于其他民族之下,但是并没有改变汉人的服装,反而受到汉人影响。清朝则用铁腕来强制汉族屈服,在形式上“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强制汉人“剃发留辩”,但是在文化上深受汉文化影响,逐渐抛弃了本族文化习俗,以至于现在连文字都消失了。比如服装上就沿袭了汉族文化,皇帝搬进了明朝宫殿,面南背北,左文右武,“尊左制”依然正统,一切按照汉文化予以讲究。官服还是采取了汉族传统,在衣襟左右衽上,采取了“右祍”,即便是女子旗袍和男子马甲对襟褂衫,绝对是右祍。
华人服装“右祍”文化,已经深入到服装制作的骨髓,是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传承的结果。由于文化大融合,少数民族加入汉族,组成中华民族这个大集体,因此在服装文化上,“右祍”是颠扑不破的传统。
而关于左衽,除了以前少数民族的服装习惯外,在华人当中是代表死去的寿衣式样。《礼记·丧服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说文解字》“凡敛死者,左衽,不纽。”,唐《通典》“凡衣死者,左衽。”。左衽在汉文化里面就是代表生死有别,生时右祍,腰带会绾成活结,便于抽解,人死了就左衽,腰带打成死结,不再解开。另外也表明阴阳相别,生死不同的意思。因此,您可以观察一下,现在寿衣店出售的寿衣全都是左衽的。
课本错误的屈原图片
综上所述,在中华大服装文化里面,汉服装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右祍”,只不过前些年国学惨淡,人们知之甚少,有的也不去探究原由,不求甚解,不少服装设计师缺少文化素养,匮乏艺术熏陶,嘴里喊着“汉服”、“唐装”,其实做出来的是不伦不类的拼凑,如果是在式样面料上借鉴以创新,那么殊不为过,但是在“右衽”这个原则性问题上,不管从生活习惯还是文化遗留上,如何是不能改的,毕竟一个代表生一个代表死,稍有不慎就会闹出不少笑话。比如前年的某明星穿旗袍“走毯”,被讽刺为穿寿衣,有的影视剧随意左右衽,还有前些年中学课本上屈原左衽的错误,估计屈原都会哭着从水里游上来理论。
影视剧错误左衽
左衽旗袍
文化需要日积月累,修养需要潜心琢磨,优良传统不可丢,民族血脉要延续。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得以屹立世界,自然是文化为先,希望我们能够传承老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继续发扬光大,才不至于泯灭于末流。
-9-12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