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中国这个问题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中国”一词在历史上虽被广泛使用,但历代中原王朝从未有用“中国”作为国号或朝代名的,只有地处西南僻野的大理国才正式叫过大中国。这是宋代以白族为主建立的一个王国,就是今天的云南、贵州、四川南部、缅甸北部和越南的一部分地区。年,高升泰改国号为“大中国”。仅一年后,段正淳当政,就废除了“大中国”国号,恢复了大理国。这个只存在了一年的“大中国”,其实制度、文字等都继承的是汉文化。

“中国”作为国家名称,是在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孙中山等人合汉、满、蒙、回、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国际上通称RepublicofChina,简称China。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概念才被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文献资料里,含义都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指京师,即君王所居之都城。如,最早使用“中国”一词的《诗经·大雅·民劳》云:“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经绥四国。”

传说这几句诗是规劝暴君周厉王的,让他先从爱护京都的人民开始,然后再以此安定天下。

汉代研究《诗经》的学者毛苌,特意为“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作注:“中国,京师也。”

《孟子》中齐王对臣下时子说的“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也是这个意思,译成白话文就是“我想在京师给孟夫子解决一套房子”。

二、指“中央之国”。如《周礼·司徒》:“地中,天地所合也,四时之所交,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

这里所说的“建王国”,实际是指建都城。

相传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年,在陕西宝鸡贾村出土了青铜器何尊,其铭文云: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或,自兹乂民。

意思是说,周成王初迁居于成周,周武王克商后,在庙廷祭告于天说:我将居此中国之地,治理民政。

何尊铭文的“中或”就是繁体字“中國”。在西周早期及其以前,所谓“国”是以城圈为限的,城圈以内为国中,住在城圈里的人称“国人”,城圈以外为郊、野,已不属于国的范围。成周正处于“土中”“中土”“天下之中”的“城圈”以内,故自称为“中国”。

西汉扬雄在《法言》中对此有更详细的解释:“或曰:‘孰为中国?’曰:‘五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中于天地者为中国。’”

三、指中原王朝。如《孟子》:“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

再如《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对孙权所言“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等。

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中国”。

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中国”,把北朝叫作“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作“岛夷”。

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四、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再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等。

五、指诸夏或华夏族居住的地区,或建立的国家。上古时,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或“夏”。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

《论语集解》有同样的说法:“诸夏,中国也。”

此外,《史记》《汉书》等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

总体来说,“中国”一词所指疆域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

《尚书》中“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的“中国”,仅仅是西周人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

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含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扩大,“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

秦汉以来,又把不属于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

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首先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即君王所居之都城,可视为政治意义上的中国——这也是现代中国的原始含义;

其次,“中国”还是一个地理概念,即中国必须是居于“天下之中”的“中央王国”;

再次,“中国”还是一个文化概念,即各古国、各诸侯国所共同认定的“华夏”“诸夏”文化共识圈。

实际上,就更为广泛的政治意义而言,文化中国和地理中国也都是政治中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摘自李琳之:《元中国时代:公元前~前年华夏大地场景》,个别地方有改动。因阅读流畅需要,删去了注释部分。

商务印书馆,年9月

本书是一部用考古学资料揭示先夏及夏代早中期历史发展脉络的史学著作。全书主体共分16章80节,近50万言。不同于以往学人关于夏代区域性、碎片性的论述,作者置这段历史于同时期以西亚、中亚为世界文明核心舞台发展的背景下,以其高瞻远瞩的全局性目光、严谨缜密的思维逻辑和通俗明快的语言,用国际国内近几十年所取得考古学成果,第一次系统、完整而清晰地为我们勾勒出了从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这年夏人兴起、迁徙、建城、建国、定都、扩张等一系列发展行为的脉络足迹(丁波语)。

作者简介

李琳之,历史学者,出版有《中华祖脉》《家国往事》《祖先,祖先》等十余部著作。其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前中国时代:公元前~前年华夏大地场景》《元中国时代:公元前~前年华夏大地场景》和由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晚夏殷商八百年:大历史视野下的早中国时代》三部著作,构成了其从公元前至前年一个完整的上古史体系,是国内外第一套用考古学结合文献学揭示出黄帝至周初历史发展脉络的系列图书。

研究出版社,年6月

《晚夏殷商八百年》自年6月出版后,先后入选了长安街读书会年6月第5期好书、百道网年7月好书、中国出版集团年第4期好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网“社科好书”、今日头条好书等推荐榜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