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经学、礼学和文献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出版《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陇右文献丛稿》等著作,整理《礼记郑注汇校》《礼记注》《五礼通考》(合作)等古籍,先后在《文史》《中华文史论丛》《国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馀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与工作委员会项目多项,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清时期《礼记》校勘整理与主要刻本研究”(AZW)的工作。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开设《周礼》导读、《论语》导读、《礼记》导读、中华礼乐文明等课程。
内容提要《礼记》作为一部重要的儒家经典著作,自成书以来,在中国经学、礼学和文献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与影响力。
自唐开成石经以来至清代,经书版本流传极为复杂,按文本形态划分,基本上可以分为白文本、经注本、经注附释文本、纂图互注重言重意本、单疏本、经注疏合刻本、附释音经注疏本几种类型。各文本类型间又存在着衍生、因袭、派生等多种相互关系。就《十三经注疏》的版本系统而言,现当代学者汪绍楹、方向东、杜泽逊、张丽娟等先生已经基本梳理揭示了其自宋代合刻以来的版本流传脉络。就《三礼》来说,其版本刊刻流传系统,乔秀岩等学者也有专文探讨。《〈礼记〉版本研究》一书,将王锷先生多年来《礼记》研究的十二篇论文汇为一册,更为系统、具体地反映了《礼记》版本研究的现状。
《〈礼记〉版本研究》一书涉及由宋至清《礼记》重要版本十馀种,其中包括:经注本一种,即宋婺州义乌蒋宅崇知斋刻本《礼记注》二十卷;经注附释文本六种,一是宋淳熙四年()抚州公使库刻《礼记注》二十卷附《礼记释文》四卷;二是将释文打散,整段附录于经注之后的兴国于氏本《礼记注》二十卷;三是将释文逐条分散在相对应的经文和注文之下的宋绍熙建安余氏万卷堂刻本《礼记注》二十卷;四是南宋绍熙福建刻《纂图互注礼记》二十卷;五是仿照余仁仲本,将释文逐条附录在经注之后的同时,又经大幅度删削甚至改写的元岳浚刻《九经三传》之《礼记注》二十卷;六是清乾隆四十八年()武英殿翻刻本;注疏本四种,有不附释文的宋绍熙三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刻宋元递修本《礼记正义》七十卷、附释文的元刻明修《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明李元阳刻《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礼记注疏》六十三卷。
基本上涵盖了《礼记》流传过程中的重要版本。
书前序言目录一览后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