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三星堆三星堆是什么

三星堆文明到底是由哪个族群创造的?三星堆文物为何在掩埋前会被大规模的破坏和焚烧?打碎的部件为何又会被分放到不同的坑位?三星堆是祭祀坑、古都城,还是古战场?

围绕三星堆的众多问题,可谓迷雾重重,神秘莫测,直到这两件大家伙的出现。

年6月10日,三星堆又上新了,这次是两件大家伙,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过3D建模技术,跨坑拼接而成,分别是: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和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

一、神人神兽

“铜兽驮跪坐人顶尊铜像”由上中下三层构成,通高1.米,部件分别来自年三号坑出土的铜顶尊跪坐人像、年二号坑出土的铜尊口沿和年八号坑出土的铜神兽。

值得注意的一点,神兽鼎尊有牛、龙和饕餮三种不同部族的符号,分别代表炎帝、黄帝、蚩尤“华夏三祖”,这里暗含了什么惊人信息,我们后面会讲。

“铜罍座倒立鸟足顶尊神像”也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年发掘二号坑出土的铜鸟足人像、年三号坑出土的爬龙铜器盖、年八号坑出土的铜顶尊撑罍曲身人像、铜持龙立人像、铜杖形器等,通高达到夸张的2.53米。

倒立的鸟足怪兽很符合《山海经》里夔的造型,上面神人手持的龙带有翅膀,符合《山海经》应龙的特征,夔和应龙都指向了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一开篇的那场上古大战,这场大战的主角正是“华夏三祖”——炎帝、黄帝、蚩尤。

二、上古大战

一堂国学认为,三星堆遗址很可能与炎黄蚩尤大战,蚩尤战败,其族人南徙,以及后期的颛顼帝“绝地天通”、周公旦推行《周礼》事件有关。

《逸周书·尝麦解》记载:“命蚩尤于宇少昊。”说明蚩尤是少昊族人。

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牛和鸟图腾文物,众所周知,牛图腾是炎帝部落的符号,而鸟图腾是东夷少昊族群符号,这儿两大符号在后期逐渐融合,成为东夷蚩尤族的图腾。

三星堆牛鸟罍

相传“战神”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也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

在距今五千多年前,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九黎”部落形成,以蚩尤为首领。

《国语·梦语》注中说:“九黎,蚩尤之徒也”。

随着气候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九黎部落进入中原,与自西向东发展的炎帝族碰面,部落间的冲突时有发生。由于蚩尤九黎族掌握了先进的青铜冶炼技术,武器装备精良,族人骁勇善战,从而驱逐炎帝族,直至涿鹿。

此后的故事被司马迁记录在《史记·五帝本纪》里:

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这样看来,蚩尤很可能就是末代神农或末代炎帝。所以史书记载,蚩尤姜姓,与炎帝同姓,很可能蚩尤之前曾征服过炎帝族,将炎帝族的牛图腾也纳入氏族文化体系,所以三星堆发现的大量牛鸟图腾的器物,可能均与炎帝和蚩尤等东夷部族的图腾崇拜有关。

涿鹿大战,轩辕黄帝发明指南车,并借助九天玄女等外援艰难打败了蚩尤九黎部落,其首领蚩尤被擒杀,大卸八块,分别埋葬在八方,防止蚩尤复活。如今在山东、河南等多地均有蚩尤冢。

山东聊城阳谷蚩尤冢

三、东夷南迁

东夷九黎战败以后,其势大衰,被迫向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地迁移,但他们还据有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广阔地区。到尧、舜、禹时期,形成了新的部落联盟,史称“三苗”。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山海经·大荒北经》记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

驩头又作驩兜,《尚书·舜典》:“放驩兜于崇山”。

《史记·五帝本纪》:“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

历史学家范文澜写道:“苗族被禹战败后,退出黄河流域”,并可能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

总之,从炎黄大战到涿鹿之战,再到尧舜禹对三苗的征战,东夷蚩尤部落经过漫长的争战与迁徙,在除中原地区外,四面八方建立了聚居地,甚至是部落王国,形成了北狄(荤粥,匈奴之别名)、西戎、南蛮等,由此推测,三星堆文明大概率是其中一支西南迁的东夷蚩尤族人建立的。

三星堆的青铜神树、金乌、凤凰鸟等文物的出土,证明其与东夷少昊、蚩尤族的关联。

四、绝地天通

那么,三星堆文明的湮灭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史记·历书》:“少皞(昊)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祸菑荐至,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復旧常,无相侵瀆。”

少昊势衰,九黎乱德,民神杂扰,这反映了炎黄蚩尤时代,宗教信仰混杂的状况,于是颛顼帝命令孙子重、黎二人“绝地天通”,整顿了宗教信仰,让神和民各安其位。

颛顼是“三皇五帝”之一,黄帝部落新的领袖,黄帝的玄孙。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左传》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颛顼帝推动了一项重大的国事变革,即“祀”的变革,史称“绝地天通”。

九黎乱德,多神崇拜,甚至巫师绕过王权直接与神沟通,民神混杂,这是王权统治者不想看到的乱象,只有把神权、王权、民权之间的关系理顺清楚,规则制定到位,才能实现华夏一统,社会安定。这就需要进行一场思想文化和宗教制度的大革命——“绝天地通”。

《国语·周语》记载:“黎、苗之王,下及夏、商之季,上不象天,而下不仪地,中不和民,而方不顺时,不共神祇,而蔑弃五则,是以人夷其宗庙,而火焚其彝器,子孙为隶。”

《国语》这段话,记录了周人对“黎苗”之王祭祀仪式和宗教信仰的讨伐,列举了六大罪状:不敬天、地,不亲百姓,不合时宜,不供神祇,蔑弃五则,因而把他们的宗庙夷为平地,用火焚烧了他们祭祀的仪器,并让其子子孙孙世代为奴隶。

这件事情发生在商末周初,发动者指向了一个人,推崇《周礼》的周公旦,目的地指向了今天的一个遗址——四川广汉三星堆。

当然,关于三星堆文物被打破和焚烧的原因,还有一种“燎祭”的说法,即破旧如新,浴火重生的古老祭祀仪式,直到现在很多农村殡葬还有摔陶盆,烧纸马的习俗,即是“燎祭”仪式的延续,后续我们再进行探讨。

作者:一堂国学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山东省民俗学会会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0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