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小测试
哈喽,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笔小神。
又到了周末文学常识小测试的时间啦,这次各位小笔杆们能做对多少题呢?
友情提示:这次的题目很有难度哦!
快来测试一下,然后把你的正确率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吧!
第一组
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5.古诗词中有些常见的意象往往赋予特定的含义,下列各项中不搭配的一项是()
A.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
B.红豆-----男女爱情或亲情
C.白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
D.梅花、菊花、蝉---高洁品格
6.下列对《苏武传》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卿”是苏武的字。在古代,“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字”和“名”之间有意义相同的,有意义相辅的,有意义相反的。
B.“迁”古代调动官职,有“左迁”“右迁”“转迁”等:其中“转迁”指升职,这个意义有时只说“迁”,“右迁”是指降职。
C.“单于”是匈奴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D.“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即凭证)。
7.下列对教材古诗文句子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
(亭是古时设在大路旁供行人歇息的建筑物,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人们多在长亭送别。李白《菩萨蛮》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一作“连”)短亭”句。)
B.“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古时人们在祭祀、礼佛或举行隆重大典前,要沐浴、更衣、吃素、戒酒、禁欲并静养身心,以示虔诚,这种做法叫斋戒。)
C.“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卿是古代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秦汉王朝三公以下设有九卿。)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范晔《张衡传》)
(古代官员不论官职、年龄大小,因体弱多病,便上书请求辞职还乡叫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8.下列诗句与所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玲珑心地最虚鸣,此是良工巧制成?
②一丝通线索,谁不仰头看?
③秋千对起花阴乱,蹴鞠孤高柳带斜?
④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
A.①下围棋②荡秋千③蹴鞠④放风筝
B.①抖空竹②荡秋千③下围棋④放风筝
C.①下围棋②放风筝③蹴鞠④荡秋千
D.①抖空竹②放风筝③蹴鞠④拔河
9.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相坐,即“连坐”,古时的一种罪名,指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
B.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所用的敬辞,表示尊敬对方。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汉代黄门令等职常由宦官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年号,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要事时,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能不止一个年号。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织工齐声说。(解说: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分别是叹词、形容词)
B.《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2.答案:B
解析:六艺,有时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但文中的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3.答案:C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最后一天叫晦,选项对“晦”“朔”的解释颠倒了。
5.答案:B
6.答案:B
解析:“左迁”指降职,“右迁”指升职。
7.答案:D
解析: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叫“乞骸骨”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A
第二组
1.下列诗句与中国传统节日无关的是()
A.北国三月沐春风,香车纷然乐踏青。游人谁顾杨柳绿,竞看佳丽映桃红。
B.乐游原上游人多,重九登高乐如何。留恋夕阳无限好,寸阴难买莫蹉跎。
C.采得菖蒲届端阳,酿成美酒送异香。角黍蔗浆祝尔寿,何妨纵饮入醉乡。
D.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原是大人情愿事,今番却令婴儿求。
2.年11月30日,一份古老的历法“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许是世上最有诗意的历法。阅读下面的诗歌并完成题目。
①竹摇清影罩幽窗,两两时禽噪夕阳。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②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③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④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⑤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请根据诗歌描写的内容,推断诗歌对应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④_________⑤_________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合称“五经”。
B.爵位、爵号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C.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亦泛称学校。孝悌,善事父母为“孝”,关爱弟弟为“悌”。
D.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人,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著述的汇编。墨子宣传“非攻”与“兼爱”,其学说与孔子的儒学在战国时期影响极大,韩非子将其与儒学并称为“显学”。
B.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为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C.“圣人”有多种解释,在“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中,“圣人”指的是孔子。
D.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被称为“平民哲学家”,他的思想学说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平民的愿望,代表了广大下层民众的利益和需要。
5.下列对典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马:班马为离群之马,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B.洛阳纸贵:晋代左思写就了《三都赋》,洛阳人竞相传抄,因用纸太多,以致“洛阳为之纸贵”。后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C.椿萱:“椿”字是母亲的代称,因大椿树长寿;“萱”字是父亲的代称,因古时远行者总要在北堂阶下种萱草以免父亲惦念。
D.柳(杨柳):“柳”、“留”谐音,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折柳相赠还有对远行者的祝愿之意。
6.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荀子》32篇,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其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B.“士大夫”古代指受职居官的人;而“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中的“士大夫”,则是对社会上层人物的通称。
C.“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而“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D、干支可用来纪年,如“壬戌之秋”;还可以用来纪日,如“戊申晦,五鼓”。古人还用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加上特定的“建”字,如“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等终军之弱冠弱冠:通指二十岁刚刚成人加冠之时
B.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C.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洗马:太子的属官,掌管图书
8.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20岁才为成年。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侯蒙属大夫,故死为“卒”。
9.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我国传统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1)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2)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3)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4)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1)中秋(2)重阳(3)除夕(4)元日
B.(1)重阳(2)中秋(3)除夕(4)元日
C.(1)重阳(2)中秋(3)元日(4)除夕
D.(1)中秋(2)重阳(3)元日(4)除夕
10.下列各句中,不属于赞颂诸葛亮的一项是()
A.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
B.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C.纵论三分天下,审势通策佐先主;长怀一统江山,辅国连治启后人。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由“踏青”可知,与传统节日“上巳节”或“清明节”有关。B项,由“重九登高”可知,与传统节日“重阳节”有关。C项,由“端阳”可知,说的是“端午节”。D项,由“抓周”可知,这与民间习俗“婴儿抓周”有关,无关传统节日。故选D。
2.答案:立夏;霜降;白露;惊蛰;立冬
解析:根据诗句判断节气,要抓住诗句中能体现节气特点的关键信息。①由“蛰虫惊动”可知是“惊蛰”。②首句中的“霜草”即被秋霜打过的草,据此可知节气应为“霜降”。③“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是说海棠花已经凋谢了,柳絮也已落尽了,使人困倦的初夏已经来临,白天也渐渐长起来了,体现出夏季的特点,联系这些可知应为“立夏”节气。④“孟冬”指每年冬季的第一个月,“寒气至”写出寒冷的气候特征,根据这些提示可知是“立冬”节气。⑤“露从今夜白”暗含“白露”;另外,“边秋一雁声”点出季节,故节气应为“白露”。
3.答案:C
解析:敬爱兄长为“悌”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项,“‘圣人’指的是孔子”错误。本文中的“圣人”指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5.答案:C
解析:“椿”字是父亲的代称;“萱”字是母亲的代称
6.答案:A
解析:“春秋时期”错,应为“战国末期”。
7.答案:C
解析:C.晦,每月的最后一天。朔,每月的第一天。其他选项都正确。故选:C。
8.答案:A
解析: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9.答案:B
解析:(1)“插菊花”为重阳风俗;(2)由“桂花”可见是中秋;(3)旧俗是正月初一喝屠苏酒,“无复屠苏梦”可见此时是除夕夜;(4)“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可见是元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10.答案:D
解析:D项,是文天祥表达自己气节的。
第三组
1.下列对戏曲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末”,角色名,多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外”即“外末”,扮演老年男子。
B.“旦”,角色名,扮演妇女;“正旦”,角色名,扮演女主角。
C.“净”,角色名,俗称花脸;“丑”俗称小花脸或三花脸。
D.“科”,戏剧中指示角色表演动作的用语;“卜儿”,扮演儿童。
2.下列诗句与“悯农馆”里展示的劳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②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
③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抽稻芽。
④阴阴阡陌桑麻暗,轧轧房栊机杼鸣。
A.①织布②插秧③车水④打稻B.①织布②车水③插秧④打稻
C.①打稻②插秧③车水④织布D.①打稻②车水③插秧④织布
3.“平治天下,舍我其谁”、“民贵君轻”、“浩然之气”是某同学电脑上的三条搜索记录。与这三条记录有关的历史人物最有可能是()
A.庄子文天祥
B.孟子文天祥
C.孟子墨子
D.司马迁魏征
4.下列关于节日习俗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吃”是节日习俗中一个亘古的话题:正月初一吃年糕,寓意“年年高”;八月十五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B.“喝”是节日习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八月十五喝雄黄酒,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九九重阳节饮菊花酒,表达对延年益寿的期盼。
C.节日习俗中有许多的约定俗成的活动,元宵节赏花灯,舞狮子;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赛龙舟。
D.节日习俗常与传说故事相关联:寒食节的吃生食与介子推的传说说有关,中秋节的亲人团聚则与牛郎织女、吴刚伐桂的传说有关。
5.下列各项中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灶:旧俗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为灶神升天奏事的日子,在这天或前一天祭送灶神,叫“送灶”。
B.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C.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指明清两代在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的中央最高学府)读书的人。清代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钱取得监生资格。
D.《四书衬》:清代骆培解说“四书”的一部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易经》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6.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C.冠者,成年人。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D.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文中的“小相”,是公西华的谦辞。
7.下列诗句所描述的风俗,不属于古代年俗的一项是()
A.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B.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C.当年恶梦惊唐王,秦琼敬德守门旁。
D.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8.与下列诗句描写的中国传统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③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
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王维)
⑤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唐·孟云卿)
A.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端午节④寒食节⑤重阳节
B.①中秋节②元宵节③春节④寒食节⑤端午节
C.①元宵节②中秋节③春节④重阳节⑤寒食节
D.①中秋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④重阳节⑤寒食节
9.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恰当的一项是()
①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
②飞龙舞凤成夜色,伐鼓踏歌皆春声。
③靖节排冠归隐去,孟生落帽快登临。
④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A.①七夕②元宵③重阳④中秋
B.①七夕②重阳③元宵④中秋
C.①中秋②重阳③元宵④七夕
D.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夕
10.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称为《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经典,始称《诗经》。
C.“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的“六艺”。
D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号“诚斋”,人称“诚斋先生”。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卜儿’,扮演儿童”错误。“卜儿”,扮演老年妇人。
2.答案:C
解析:解答此题,要从诗句中的关键字词入手。①“连枷”是一种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籽粒掉下来的农具。所以这两句诗和“打稻”有关。②“绿毯”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了刚插好的秧苗的特点;“清浅縠纹”说的则是水。所以这两句诗和“插秧”有关。③“分畴”是说田间的分区,“走云阵”形容水流入稻田后的样子;“刺水”句的意思是,秧苗像绿针一样刺出水面。所以这两句诗和“车水”,即用水车排灌有关。④“机杼”是织布机,所以这两句诗和“织布”有关。故选C。
3.答案:B
解析:“平治天下,舍我其”谁摘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第十三节》;“民贵君轻”孟子提出的社会政治思想。“浩然之气”出自《孟子·公孙丑上》。
4.答案:C
解析:A.错误;应该是正月十五吃汤圆。B.错误;应该是端午节喝雄黄酒,是为了用以驱虫解五毒。C.正确。D.错误;应该是七夕节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有关。故选:C。
5.答案:D
解析: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6.答案:C
解析:“周代男子和女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错,应该是“周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
7.答案:B
解析:B项出自晚唐诗人王驾的《社日》,从“春社”可以看出描写的是春社。A项出自宋代毛滂的《元日玉楼春》,从“一年滴尽”可以看出描写的是除夕。C项描述的是过年贴秦琼、尉迟敬德门神像习俗。D项出自宋代范成大的《祭灶词》,描写的是过年祭灶习俗。
8.答案:C
解析:注意各节日的风俗。①出自《生查子·元夕》一词,元夕即元宵节;②“共婵娟”是肀秋节;③“新桃换旧符”是春节;④“登高”是重阳节;⑤“子推”是寒食节。
9.答案:A
10.答案:C
解析:“六艺”应为“六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