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礼常说善美生活
朱柏庐(-)原名用纯,字致一,自号柏庐,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代表作《治家格言》,全文字,内容简明,文字通俗,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家庭教育经典。
第二章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1
粥对中国人而言,不只是“稀饭”那么简单。
早在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食粥,只是煮粥比烧烤要复杂高级得多,烧烤拢堆火就成,但粥就必须有容器,或鼎或釜或鬲,制造不出这些用具,就没办法煮。
年前,粥又跟治疗疾病发生了联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仓公用“火齐粥”治齐王病;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有“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建议。
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粥是“食用”和“药用”的融合,是最家常的食疗和养生。
陆游的《粥食》是对食粥养生的至高推崇: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2
“一饭”,现在常被解释为“一顿饭”、“一餐饭”,在周礼时代,吃一口谷物,就一口菜肴,再喝一口羹汤,叫“一饭”。
礼仪性的宴席“三饭告饱”,意思是说,将谷物、菜肴和羹汤轮番吃上三次就要宣告吃饱,宴席也就结束了。
譬如《仪礼·士昏礼》:“三饭,卒食。”夫妇同牢,以示亲厚,三饭而礼成。
按上古的解释,“一饭”不是一顿饭,最起码也要三饭才够得上一顿饭。
3
丝和缕有别,丝为蚕丝线,缕为苎麻线。
明朝之前,棉花还没有大规模种植,而麻产量大,便宜又好打理,虽然穿着不甚舒服,但却是百姓穿用最多的服装原料。
丝绸最初是丧葬用品,人们认为,蚕蛹在茧里能获得重生,把尸体裹上丝绸,希望也能获得重生。
后来,随着产量的增大,丝绸制品才逐渐被用作富贵人家的衣料。
4
中国几千年一直是农业大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社会经济的主体,男耕女织是一般农户的自然分工。
一粥一饭的粮食来源依靠男丁的耕作,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丝一缕的衣着来源依靠妇女的纺织,所谓“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
《格言》第一讲说的是勤奋,第二讲说的是节俭。
来处不易,物力维艰。唯勤奋才能开源,唯节俭方能节流。
开源节流,勤俭持家,日子才会富足。
END
往期荐读
《治家格言三十讲》
从“黎明”是几点说起
夏至
一画一诗一节气
周杰伦
一代人的青春旁白,哼哼哈兮
芒种
一画一诗一节气
端午
最坏的日子,最好的日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