捌
中国古人信奉“治民莫善于礼,移风莫善于乐”,他们将雅乐作为“华夏正声”。从商周至宋元,由明清至千禧,中和韶乐的钟声磐韵并未被历史的车轴声掩盖,沉寂百年后,终于又一次在这个时代熠熠生辉。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神人以和。
我们接下来将继续介绍韶乐演奏中的必备乐器和基本乐理知识,感谢阅读!
匏类
匏,[笙芋]八音之一。竹制的吹奏簧管乐器。典型乐器:竽、笙、葫芦丝。古代称各类葫芦为瓜,魏瓜老熟后剖开,由饱瓜壳和竹管、簧片一起制成乐器,拿来吹奏,魏类乐器主要包括笙和竽,通过内部簧片和竹管配合,震动发声。西南地区民族乐器中又有葫芦丝,也用动芦壳制成,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甲骨文中有“和”字,即是小笙,说明其起源之久远。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笙,竹管14根,竹制簧片。笙管分两排插在匏[葫芦]制的笙斗上。
1
笙
笙是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中国汉民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以簧、管配合振动发音,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乐器,并且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笙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鸣乐器类,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
司马贞《补史记》载:“女娲氏亦风性,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无革造,惟作笙簧,故《易》不载。”可知,女娲当时并无笙,只作笙中簧,此时的笙簧许是以竹、木片所制,只可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到唐、虞、夏、商诸朝代,发展以数根的竹簧之管参差插入葫芦之干壳内制成。
远在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就已有了笙的雏型。在出土的殷(公元前~前)墟甲骨文中有“和”的记载。“和”即是后世小笙的前身。《尔雅·释乐》记载:“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诗经》的《小雅.鹿鸣》写道:“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当时已经很流行了。
2
竽
竽,是中国汉民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形似笙而较大,管数亦较多。战国至汉代曾广泛流传。原三十六管,后减至二十三管,通高78厘米。竽斗、竽嘴木制,髹绛色漆。
设二十二根管,系用直径约0.8厘米的竹管刮制而成,最长者78厘米、最短者14厘米。分前后两排插在竽斗上,每排十一根,用四至五道蔑箍加以固定。
关于竽还有一个趣闻,春秋战国时,齐宣王喜好听吹竽,吹竽的乐队一定要许多人齐吹,原本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混在乐队中凑人数。齐宣王死后,泯王立位,也喜好听竽,但要一个一个吹来听,南郭先生怕被发现而受罚,只好落荒而逃。这也是常用的滥竽充数的成语故事,可见笙和竽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在民间普遍流行。从这一典故中我们不难看出,笙的演奏通常是由数百人共同完成的,规模比较壮观。也正因笙乐团人数庞大,才给了一些乐工滥竽充数的机会。
春秋战国时期,笙已非常流行,它与竽并存,在当时不仅是为声乐伴奏的主要乐器,而且也有合奏、独奏的形式。
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竽、笙仍并存应用,但竽一般只用于雅乐,逐渐失去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而笙却在隋唐的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均被采用。当时笙的形制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
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义管笙,在十七簧之外,另备两根义管,需要时,再把它临时装上去。早期的笙为竹制,后来改为铜制。明清时期,民间流传的笙有方、圆、大、小各种不同的笙的形制。
从战国到汉代的文献中,共同记载着笙和竽两种同类乐器。《周礼·春官》中有;“笙师,……掌教歙竽、笙、埙、籥、箫、篪、篴、管。”“笙”为官名,其职务是总管教习吹竽和笙等乐器。
竽和笙的区别是:笙体小、簧少;竽体大、簧多。二者早期都是用嵌簧的编管插入葫芦内,并以葫芦作为共鸣体,故一些文献认为竽就是不同形制的笙,如《吕氏春秋.仲夏纪》高绣注:“竽,笙之大者”。
春秋战国时期,笙竽是重要的吹奏乐器。竽还一度在宫廷、贵族或市民中广泛地流行。
八音的提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周礼》中,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它们的本意是指制作乐器的八种材料,千百年来被文人墨客在作品中广泛引用,便成为了雅乐演奏中各类乐器的总称。
当庄严肃穆的中和韶乐再次响起,回荡的编钟仿佛将人们又一次拉回那个古老的时代,八音合奏东南少,一道相传今古同,穿越历史云烟,中和韶乐仍会响彻在每一位听众的心中。
文案丨张怡婧罗依婷
排版丨王思迪白皓文
审核丨张佳鑫白皓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