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至一过,夏日风情日渐浓郁。
气温升高,蝉鸣不歇。
又闷又热又多雨的夏天,素来有“苦夏”一说。
《周礼》有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以甘养气。”
应季饮食,夏天适合多“吃苦”。
闽北家常菜里的苦菜小肠汤,夏天开胃的苦瓜鸡蛋羹,加入蒲公英煮成的消暑凉茶……
这一切都是颇有特色的夏日苦味记忆。
回到正题,夏天在喝茶时,是不是喝点苦味明显的茶汤更好?
且慢,千万别这么想。
真正的好茶,以香清甘活为贵。
将醇厚爽口的茶汤饮入喉中,转瞬就能化成阵阵甘甜回味,喉间清凉舒爽无比。
反观一杯苦茶,喝入口只会令人直皱眉,何谈美妙的饮茶享受?
前两天,有位爱喝红茶的茶友提到——为什么有的红茶喝起来这么苦?
不是说红茶的风味是又香又甜吗?但他上次买到的正山小种,泡出来很浓很苦是怎么回事?
抛开产区和工艺影响,排除掉品质问题。
按照茶友的描述内容看,将正山小种泡得又浓又苦的原因,极可能是这5点出了错。
《2》
一、盖碗过小。
近些年,“一人食”的概念很火。
茶具市场里,也陆续有推出不少针对一人饮茶使用的盖碗、茶壶等。
上次在朋友那,看到她新买的盖碗。
盖碗通体是梅子青釉色,看着很小巧,像青苹果那样大。
摆在桌面,一看明显尺寸不对,太迷你。
“哎,你这是多少容量的?”
朋友细想一番,按卖家介绍看,是毫升的。
这应该不准。
拿了桌面的克秤,去皮归零,现场测量。
结果发现,水注到90毫升后就加不进去。
朋友倒不在意,就差10几毫升的容量,没关系的。
当时买这个盖碗,就是图它好看精致。
闻言,一时无话可说。
标准盖碗泡红茶,毫升盖碗,投茶5克,茶水比例搭配适当,茶味正好。
而小盖碗泡红茶,一泡正山小种剪开袋口后,一次全部投入。
投茶量不变,盖碗容量变小,肯定会有泡浓、发苦的风险。
《3》
二、投茶过多。
某次去朋友那喝茶时,他亮出了近期新买的一罐小赤甘(桐木红茶)。
先烧水,再烫壶温杯。
温杯时手法很是娴熟到位,将盖碗茶杯内部烫洗得很均匀。
接着就是投茶,打开茶叶罐,往里抓了一把,投进盖碗内。
目测过去,干茶起码占了超过盖碗内部一半的空间。
这不对劲,投茶量肯定是超标的。
以往泡小赤甘这类条索紧结纤细的红茶时,投入干茶后最多只占盖碗三分之一。
当然这种直观目测,肯定不精准。
泡茶喝,不建议随便胡乱抓茶。
平日在茶桌上备一把克秤,称过重量之后再泡茶,更能精准控制用量。
像刚开始学做烘焙时,不同佐料的搭配比例要适宜。
标准重要,固定克数,才能顺利做成美味的烤蛋糕。
泡茶喝,投茶比例适中,更能享用到一杯浓淡适中、香清甘活的美妙茶汤!
《4》
三、注水偏少。
遇到过这样的泡茶提问——盖碗泡茶烫手,能不能少注入一些水。
经过细问,才知道这位茶友刚开始用盖碗不久,对盖碗泡茶的技巧不是很熟练。
以往他在喝茶时,都是用家里的紫砂壶泡。
用壶泡茶,他已经用得很熟练。
然而,自从他调派到福建工作后,受到周围的饮茶氛围影响,慢慢开始学着用盖碗。
和茶壶泡茶不同,茶壶有把柄可以握住,但盖碗离不开两手端住。
两手(大拇指和中指)握紧碗沿,食指靠在盖子上方的盖钮处,固定合盖开口角度。
但作为新手,每当茶友拿起盖碗时,都会感到异常烫手。
正因如此,这个茶友在之前练习时,摔碎了不少盖碗。
好在这些盖碗都是最基础、最常见的入门级白瓷盖碗,价格不贵。
要是动辄上千的紫砂壶被摔碎,那就不止是烫得手疼了,更得摔得心痛。
听完那位茶友的描述,很是疑惑。
怎么会烫到手呢,标准器型的白瓷盖碗,只要你握住碗沿后,注水后快出汤,盖碗就不烫了呀?
茶友表示,这套三指握碗法实在太难学,他已经找到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
哇,到底是什么,愿闻其详。
茶友表示,每次在用盖碗泡茶时,少注一些水,只加一半。
泡茶时,盖碗还是那个盖碗,注水位置变低后,拿起盖碗时就不会烫手了。
试着还原了茶友的泡法,说实话,减少了注水量后,茶汤滋味易浓。
按这样泡红茶,水少了,浓度增加,茶味浓苦也是自然。
《5》
四、出汤速度慢。
泡红茶时,为避免将茶味泡浓、闷苦,出汤速度很关键。
经过揉捻发酵的红茶,茶味浸出速度很快。
快速茶水分离,方能不让内质大量释放到茶汤里,导致茶味浓苦不堪。
细数茶叶内部的主要可溶性茶味成分——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
茶多酚,主涩味。
咖啡碱,主苦味。
茶氨酸,主清甜、鲜爽风味。
冲泡红茶时,茶叶内部的茶多酚、咖啡碱极易释放,而且释放速度快于茶氨酸。
往盖碗内注入沸水后,合上盖,将茶汤闷在盖碗里。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之下,一旦没有及时倒出茶汤,茶水分离。
红茶内部的茶多酚、咖啡碱就会大量集中到前几冲的茶汤当中。
出汤速度慢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茶味苦涩浓重。
所以为了避免茶味泡浓,一定要勤练出汤速度。
往盖碗内注入沸水后,迅速合盖,倾倒出汤。
短短数秒内,快速将茶水彻底分离,确保各方面的茶味浸出和谐。
方能泡出更香、更好喝的茶汤!
《6》
五、没沥干。
盖碗泡红茶,在茶味没有泡淡之前,出汤速度都不能慢。
尽量快出水,才是王道。
但也有人会疑惑,自己的茶汤倒出速度本身并不慢。
为什么泡出来的茶汤,喝着还是有些苦?
这就得从沥干上找原因了。
见过不少人在用盖碗泡茶时,倒出大量茶汤后,并没有进一步追加“沥干”动作。
而是将盖碗放回茶盘,开始揭盖闻香,倒茶分汤饮用。
殊不知,残留在盖碗最底部,还有一定的残汤。
盖碗内本应沥干的茶汤,多则一小杯,少则数滴。
静置过程中,这部分底汤会闷得特别浓、特别苦。
等到下一冲再次注入,残留的浓苦底汤会被稀释到下一冲的茶汤里,导致茶汤滋味越泡越苦。
为此,沥干这个细节千万别忽视。
在倾倒茶汤时,手腕要用劲,尽量多倾斜一些。
或者重复两遍出汤动作,检查一两遍,确保滴汤不剩后,再放下盖碗。
《7》
苦,并不是红茶的风味主旋律。
喝正山小种,它的鲜香、香醇茶味才是最动人的。
论香气,花蜜香、桂圆香、松烟香、以及尾调里常见的松林香、竹林香,茶香层层叠叠,缤纷百态。
论茶味,优质红茶不是单纯的“小甜水”。
喝起来过分甜腻的红茶,品质反而落了下乘。
一流好茶的茶味,贵在又鲜又甜,醇厚饱满,持久回甘。
前两天,刚喝了桐木茶农大姐寄来的老丛红茶。
那甘醇动人的茶味,直让人感慨“世界红茶出桐木”一说,果然不假。
桐木高山一带,是正山小种的原产地,也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
作为从保护区内走出来的红茶,是茶圈难得的珍品。
善待好茶,要学会正确泡法。
泡出极致的香甜柔润、甘醇爽口风采,方算不辜负好茶!
?end?
小陈茶事旗下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