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潮青年:秦岭的山势之险有阻隔效应,为我国南北分界之山,而历史早期的淮河水系稳定,地形平缓,却为何萌生了南北意识?随着地理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一月0℃等温线、毫米年降水量线已经北移,加上新的地缘经济因素,淮河还能划分南北吗?
淮河发源于河南南阳桐柏山太白顶西北河谷,原本独流入海,成了古代“四渎”之一;淮河干流全长里,干流总落差约米,流经河南、安徽和江苏,所以流域主要为河南、安徽、江苏,而后才纳入了湖北和山东一些地方,流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淮河是中国地理标识、南北地理分界带,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分界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回顾往事,看淮河如何过渡南北地理气候、山水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再看现在,一月0℃等温线、毫米年降水量线北移,地缘经济在变化,淮河划分南北有什么新意义。
全新世开始后的淮河流域
长江、黄河流域的考古挖掘、地质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处在长江、黄河中下游之间的淮河流域,似乎被忽略了,淮河流域的考古挖掘、地质研究的力度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要追溯到几亿年很难,只能说最近的。
新构造运动开始后,淮河南面成了抬升区,北面则为沉降区,以淮河干流为界,淮河流域在新构造运动中南升北降,南边地貌以山地(大别山)、低丘、岗地为主,如此避免了被长江“同化”;淮河北边地貌为平原,地势比较低平,除靠近今山东一带有丘陵,其余皆属于第四纪沉积平原,如此黄河才有机会夺淮。
透过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挖掘,可以推测淮河流域在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时,环境变化很大,因洪涝灾害频发,以渔猎为主石山孜文化先民,只能选择地势高亢或人工堆积而成的、高出地面的、有防水功能的高台上居住。
全新世气候变暖变湿,海平面上升,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导致石山孜文化中断,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淮河流域地理环境波动小,先民可以长期稳定在这里定居,石山孜文化中断近一千年后被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取代。
淮河流域的水文
黄河夺取淮河入海河道前,淮河的北岸支流多而长,但径流量小、河床平浅;南岸支流少而短,径流量大,虽然水系众多,但都处于稳定状态;淮河干流的河床较宽深,河岸无需修筑堤坝,至少在12世纪之前,淮河不是一条要被修治的河流。
12世纪及以后,由于受黄河殃及,沿岸地形和水系在近八百年中,成了另一副模样,北岸水系紊乱,一度出现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
黄河殃及淮河近八百年,淮河成了复杂难言的河流,建国后,在几代人的辛苦治理下,淮河才稳定下来。
黄河夺淮前的淮河
淮河流域并非是中华文明形成发展的最核心区域,但淮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起到了催化作用,这里水系密集,河湖水草丰美,沼泽草莽丛生,台地茂林遍布,鱼跃鳖浮、鸟翔兽集,是飞鸟的乐土,因此居于淮河流域的先民往往以鸟为图腾。
自“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后,淮河流域汇集了更多的人口,商朝时,淮河流域是青铜原料的中转区之一;在甲骨文中,“淮”由“飞鸟”和“河川”构成,含义是飞鸟才能逾越的河流,一般指淮水,或许是当时的淮水生态环境极佳,河流两岸集聚了各种鸟,商人误以为是河流难以逾越让鸟在此处汇集,眼见有大鸟飞过,遂把它称为淮水。
金文用“水”代替“河川”,隶书的字形与今天的“淮”无异,“山”与“隹”相加为山至顶,“水”与“隹”相加则为水至清,淮水的含义可能是最清的水,它在古籍中多有出现,《尔雅》曰:江淮河济为四渎;《周礼·职方式》曰:其浸淮泗;《禹贡》曰:导淮自桐柏;《说文解字》直言:淮,淮水也。
淮河畔的村庄与田野周朝时,淮河流域诸侯的向背关乎周天子的威权;春秋战国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淮河流域相互碰撞,楚国修芍陂、吴国凿邗沟、魏国开鸿沟,也让经济社会发展更快一步;秦朝末年,淮河流域的楚国后人揭竿而起,第一拨失败,第二拨灭了秦朝。
数年的楚汉之争后,大汉朝建立了,淮河流域的农商进一步发展,也成了富庶地区之一;隋开凿大运河,淮河与长江、黄河串在一起;大唐建立后,两京制逐渐形成,此时淮河流域的粮食,对大唐的补给十分重要。
今淮河下游两岸总的来说,黄河夺淮前,无论是先秦,还是秦汉、隋唐,淮河流域就是不同文化的沟通地带,这里水网密布,农业生产能力强,交通运输地位较高,是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早期的重点地区,而这一切,随着河道被黄河夺取而终结。
失去了入海河道
南宋建立伊始,为了阻止金兵南下,黄河大堤被人为掘开,部分河水从泗河分流,直奔淮河,由此开启了淮河中下游多年的泛滥史;公元年黄河南决,黄河全面夺取淮河中下游河道,淮河流域富足的黄金时代结束。
黄河夺淮后,淮河故道淤塞,淮河只能借道流入长江,北岸支流水系的紊乱,让原先在这片土地上定居的人苦不堪言,人们陷入贫困、动荡,到了元末,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便如秦末那样揭竿而起,朱元璋的“淮西集团”灭了元朝。
明朝曾经有过治淮举措,先是“蓄清刷黄”维持漕运,但以失败告终,直到导淮入江,才稍微缓解了水患;年黄河虽然已返回北方,但淮河入海故道已然无法再用;年,为了阻止日本侵略军,有人炸开了花园口的黄河南堤,黄河主流再次入淮,持续9年,淮河北岸支流再次被破坏。
建国后,人们开启了治理淮河的新步伐,先动员号召两岸人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接着细分到“蓄山水”、“给出路”、“引外水”,取得了很大成效,淮河流域的水系终于稳定下来,3年淮河入海河道开通,沿着苏北灌溉总渠北岸,淮河再次有了入海河道。
淮河与中国南北
世界上有划分南北或东西的国家,其分界线大都由历史习惯形成,没有实体界线,而中国的秦岭-淮河成了我国东部的实体分界带。秦岭有山势之险,可分割地理、人文,淮河是一条河流,两岸没有高山险阻,却萌发了中国的南北意识。
春秋时期的齐国人晏子使楚,以淮河为界第一次提出了南北差异,他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其实橘、枳并非同一物种)
从三国开始,人们得出了“守江必守淮”的经验教训,如果没有淮河流域,南方政权仅凭借长江只能偏安不能长久,如东吴最终败于晋、南朝陈败于隋、南唐很快被新立的北宋所灭,
淮河两岸河网密布、湖泊众多,凭借淮河流域复杂的水系建成屏障,待北方突破淮河,已经是强弩之末,而南方靠近大本营,胜算增加,所以守淮的南方政权虽然偏安,但比守江的政权长久,如晋朝,东晋时还能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南朝宋借淮河防线一度光复旧都,其后人虽然被鲜卑追击,但因淮河水系,拓跋焘再厉害也止步于瓜步山。
到了南宋,因为失去中原,更加重视了淮河防线,如此熬过金国数次南侵;后来的蒙古军队,没有直接从东部南下,而是先拿下南襄盆地与四川盆地,此时南宋凭借淮河防线辛苦熬下了数十年。
清初沿革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对偏安的南方政权直言:其时之盛衰,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直接说了“守江必守淮”的正确,正因为如此,以秦岭-淮河为界,南宋与金对峙一百多年,以淮河为防线,南宋熬过数十年。
蚌埠淮河畔南宋与北方政权对峙,淮河南北相对独立发展,南方的经济文化在此时全面反超北方,淮河南北在农业生产、语言文化、民风习俗、饮食文化等方面急剧分化,南北意识在人们心中扎下了根,虽然元明清实现了中国大一统,淮河南北政权对立消散,三朝数百年时也没有消除这意识。
到了晚清,革新中国地理学先驱张相文运用现代地理学,分析了全中国的地理特征,于年首次提出以秦岭-淮河作为中国地理南北分界线,这提法被后世沿用至今,已然成了公民基本的地理常识。
苏北灌溉总渠及大桥如今,因为地理气候的变化,中学时常常提到的一月份0℃等温线、毫米年降水量线不与淮河重合,已经北移,甚至处于淮河与黄河之间,但淮河仍然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淮河上的大桥到了新的时代,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在大城市瓦解,南船北马早已消失在汽车、火车、高铁的驰骋和飞机的翱翔之中,淮河对于野生动植物、地理气候、山水环境来说仍然可以划分中国南北,但对于中国自己人来说,淮河是南北文化交汇融合之地,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而淮河划分中国的南北只是表面,况且它也不是真天堑。
参考资料:
《安徽淮河流域全新世环境演变对新石器遗址分布的影响》,作者:黄润、朱诚、郑朝贵《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作者:北京大学考古学系《论先秦时期淮河流域的水利盟约》,作者:王方领《先秦时期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主要特征》,作者:李修松《论淮河流域文化的特征》,作者:吴圣刚《论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作者:张崇旺《浅析淮河历史文化的形成渊源与发展》,作者:宛天月本文由‘海潮地理学社’原创,禁止搬运、转载、抄袭,摘录,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