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发现了某些植物的纤维可以纺成线织成布,于是原始的纺织业产生了。夏商及西周时期,奴隶制下的集约化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桑麻及纺织业发展起来,麻织品和丝织品质量不断提高,大大改善了奴隶主阶级的制衣原料。同时,传统的毛皮制造业及毛纺业也有大的发展,为奴隶主阶级生产出高档的裘衣原料及毛织品。在阶级统治森严的社会,衣服质料的使用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差异。
一、葛麻桑蚕业的发展
夏商时期葛麻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葛本是生长于沟坡、路旁或疏林中的野生植物,人们发现其优良的长纤维性能后,就开始种植。《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蒦,为絺为绤,服之无斁。”周代设有“掌葛”一职,位于地官司徒下,职责为“掌以时征絺绤之材于山农,凡葛征,徵草贡之材于泽农,以当邦赋之政令。”从而可知,周政府对葛业的重视,也表明葛是当时黄河流域普遍种植的作物。
麻业也有大的发展,《夏小正·五月》载有“叔麻”,即是“树麻”,也即是种麻之意。商周时人们对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已经能区分麻的雌雄体,是世界上最早对麻性别认识的国家。《仪礼·丧服》:“苴经者,麻之有者也。”“牡麻者,枲麻也”。雄麻称为“枲”,其表皮纤维加工后可织成麻布,“枲已缉者曰麻”。雌麻称为“苴”,纤维少且粗糙,其籽可食用,也是当时重要的食物来源。
周时对麻业很重视,专设“典枲”一职来管理大麻的生产。西周时期诗歌中也提及“麻”。《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橐,禾麻菽麦。”《诗经·大雅·生民》:“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禾麻菽麦”中麻和菽麦并列,指食用;“麻麦幪幪”是指麻作为纺织原料。麻和麦并列,可以想见麻业的重要地位。
商周时已有性能更优的丝质衣料,麻衣主要为下层人们所穿用,但制作精良的麻布,奴隶主贵族也穿用。如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有麻布实物,经测定为大麻纤维制成,为平纹组织,经纱为两股纱加拈合成,经纬密度每厘米分别为14-16和9-10、18-20和6-8,经纱和纬纱的投影宽度分别为0.8-1.0及0.41毫米,精细程度与现代白布相当。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也出土有大麻籽,报告中说可能是作为药物使用,证明商周时,大麻有多种用途,籽可食用,皮的纤维可纺麻线织布,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葛麻业发展的同时,政府也非常重视桑蚕业的发展。据载夏时,桑树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林木。《夏小正·三月》中有“摄桑”、“委扬”的记载,随后又有“妾子始蚕,执养宫事。”说明夏代桑树的主要用途是饲蚕。以前把蚕放在桑树上饲养,至夏时已经有了专用的蚕室。
商代桑树的种植面积扩大,已经形成了桑林。《吕氏春秋·顺民》:“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桑树已经成林证明为人工种植,“祷于桑林”说明了桑林的重要性。汤重臣伊尹,传生于空桑。载尹母溺死,化为空桑,尹孕其中,或得而育之,恶其无父母,故使为滕臣,而汤得之为佐。说明商时桑的种植已很普遍。
闻一多先生认为《论语》中有关“社树”种植的讨论,“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中的“殷人以柏”有误,应为桑树。甲骨文中已有“桑”字,据考证有六种字形,周匡明先生认为反映了当时桑树的不同品种有低干、高干、乔木,低干的桑树主要是为蚕业服务的,是当时蚕桑业的一大成就。闻一多先生在收集甲骨有关“桑”的卜辞有37条,桑在此有不同的涵义,有桑田、桑林、桑木、采桑等。
商朝统治者非常重视蚕桑业,将它和粮食生产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将桑与谷并提,一并成为国家的祥瑞,可见蚕桑业的地位之重。
周人是重视发展农业的族群,早在豳地时就开始植桑养蚕。《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描写了暮春时节,养蚕的女奴提着深筐,沿着小路,采嫩桑养蚕忙碌的情景;这首诗中还有“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之句,则是描写”蚕月”时节对桑树的整理。
《礼记·月令》记载了对蚕事的重视及对蚕事的准备。在这个月中,禁止妇女过分修饰,要减少杂务,以便专事桑蚕丝服之事。《诗经·大雅·瞻卬》中“妇无公事,休其蚕织。”饲蚕织布是妇女的主要任务。《礼记·月令》中有:“分茧称丝为功,以共郊庙之服。”已经形成了从“条桑”到“蚕织”的专业化。
从文献记载可知桑蚕业为商周时期的重要支柱产业,桑树的种植主要是为了蚕业的需要,因为它关系到人们主要是贵族们的生活。商周时期墓葬中,经常有蚕出土,多为玉质,上有穿孔,多为贵族们的佩饰品。如安阳大司空商代墓中出土的白玉蚕,长3.15厘米,全身分为7节,扁圆长条形,保存完好。同样的玉蚕形象在山东益都苏埠屯晚商大墓中也有发现。西周时期,玉蚕也经常出土。如陕西西安沣西、宝鸡茹家庄、扶风强家村、山东济阳刘台村等遗址都有玉蚕出土。商周时期青铜器上常有造型逼真的蚕纹。
二、纺织业的发展
进入阶级社会后,由于纺织者的需求,丝织业发展迅猛。文献记载夏时已大量使用丝织品。
商时丝织业有大的发展。甲骨文中有桑、蚕、丝、帛、屯(一段卷起的纺织品)等文字,以及与丝织业有关的文字约多个。文献记载商纣的奢靡生活为“锦绣被堂……非惟锦绣、絺、紵之用邪”“衣绫纨者”等,就是大量使用的丝织品。
商代遗址墓葬中常有丝织品的发现,如殷墟王都遗址、商晚期大墓等,出土的丝织品不仅有织造简单的平纹组织织物,也有复杂的斜纹织物等;不但大高级贵族墓中有丝织物出土,小贵族或平民墓中也出有少量丝织物,表明了商时丝织业的进步发展情况。
商时,青铜器为贵重器物,所以青铜器随葬时多用同样贵重的丝织物包裹,久而久之在青铜器上就会残存丝织物的痕迹。如在河北藁城台西墓葬殉葬品中有不少青铜容器和武器上往往发现有丝织品痕迹,有的覆盖在器物上,有的则缠裹于器物外,据分析为平纹织物的纨、罗类。
现藏瑞典远东古物博物馆的铜钺上,有麻布及丝织物的印痕,据分析丝织物的印痕为绢、缣、绮品类,其中绮为四枚菱形斜纹织花的回纹。故宫博物院藏的商代青玉曲内戈的正反两面留有麻布、平纹绢等纺织品的痕迹,正面内部的印纹为斜向雷纹条花的绮痕;另一枚商代铜戈把上也粘附有平纹绢及斜纹花绮的印痕。
上述丝织品都属于提花织物,需用提花机才能完成。所以《中国衣经》总结说:“商代,人们已能熟练掌握丝帛的纺织工艺,改进了织机,发明了提花装置,能在丝织品的表面织造出精美的图纹。”
西周时期,服饰资料的生产得到了蓬勃发展。当时的纺织以各家各户为主,为此政府设立了主管纺织的“典妇功”,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合称为“国之六职”,对王室服饰资料生产设有专职管理;设“典丝”,专门管理丝绸的生产;设“典枲”管理麻类纺织生产。
西周初期金文中就已经出现有“帛”,常用来做为王赏赐给官吏、贵族的赏赐物;见于文献记载的还有绣、绢、帛、纨、缯、绮、罗、绵、纱、縠等等,西周墓葬发掘中也常可见到这些丝织品遗物。如陕西宝鸡茹家庄、河南浚县辛村、陕西岐山贺家庄、山西绛县横水等都有高级丝织品出土。
三、毛皮及毛纺业的发展
人们最早的衣服原料是动物皮毛。我国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动物皮毛有獾、鹿、狐狸、兔、牛和羚羊等。用动物皮毛制作衣服,具有方便、美观及保暖的特点,所以一直以来是人们喜欢的衣料。商周时的毛皮业有了新的发展。《尚书·禹贡·梁州贡》:“厥贡熊罴狐狸织皮。”当时人们对动物的习性及皮毛的优劣有了深入的认识。
商周时的毛皮业有制裘、制皮,是当时手工业的重要行业。裘的出现较早,甲骨文中已有此字,即取像于毛锋朝外的皮衣。马瑞辰《通释》的解释古人的裘袍是把毛翻在外面,而在皮革上再附一层里子。里子是用白丝做×字形交叉缝上去。裘是指用带毛的皮来制成的。《说文》:“裘,皮衣也,从衣象形”,段注曰:“裘之制,毛在外,故象毛文。”
可见古时裘衣是将毛露外来穿着。裘的作用主要是保暖御寒,史籍中提到的动物毛皮,多为裘衣料。狐的皮毛绒厚,色泽鲜艳,为重要的制衣原料。《诗经·豳风·七月》:“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从诗中来看,狐裘是一种高档衣料,主要为贵族所穿用。
西周时,政府对裘衣的生产很重视,设为专职来负责裘衣的生产。西周中期共王九年“卫鼎”铭文中有关于裘卫家族从事以兽皮为原料的手工业活动,“裘卫”就是负责裘衣生产的官吏,表明裘衣生产的专业化。裘衣在商周时不仅御寒用,也是重要的礼服,周王参加祭祀活动时要用不同的裘衣来和冕服配套使用,所以专设“司裘”之官来负责。《周礼·天官·冢宰下》:“司裘,掌为大裘,以共王祀天之服。”设置人数为:“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制皮业也是当时重要行业。制皮即是用动物皮而去其毛的,这样得到的称为“革”,可制成皮衣,是当时重要的御寒之物。《周礼·天官·冢宰下》载“掌皮”职责为“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遂以式法颁皮革于百工,共其毳毛为毡,以待邦事。岁终,则会其财赍。”即负责材料征集、分工、制衣、数量汇总等工作。这个工作要多人来完成,所以有“掌皮,下士四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十人。”
毛纺业指以动物毛来纺织成毛布或毛毯,在我国起源较早,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了。早期毛纺实物出土不多,主要集中在我国新疆地区。商周时毛纺织水平已有了大的发展和提高。《诗经·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郑笺:“褐,毛布也,卒,终也。此二正之有,人之贵者无衣,贱者无褐,将何以终岁乎?”从而可知“褐”是一种用粗毛制成的御冬衣服,为下层人们所穿用。从记载来看周时人们用毛制作物品的技术已经很娴熟了,可制成高低中档产品。
用毛可加工成毡。《周礼·天官·掌皮》:“共其毳毛为毡,以待邦事。”毡是用毛纤维加热后压缩而制成的一种毛品,不用纺线织造,厚实耐用,主要是游牧民族用作帐篷及毯子用。
总结
商代的麻、丝织品,在商代各地遗址中多有出现。从出土纺织物来看,商代贵族的衣料是以丝、麻为主,但质量都有大的提高,布的织造更细,更精,大都经过了脱胶处理,也就更为柔软。殷墟遗址出土纺织品最多,不但高级贵族大墓中出土,下层平民墓中也有纺织品的发现,反映了商代纺织业的发达,人们普遍地以布料代替了衣兽皮的状况。
人们的衣服质料使用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如商代高级贵族墓葬,出土的纺织物相对较多,还多有染色,特别是殷墟王都墓葬最为显著,中等贵族墓葬棺椁使用帷幔的情况,都说明了大量的、高级的纺织物被奴隶主贵族所占有,并且奢侈地使用。低等贵族墓出土纺织物多为平纹丝物或麻织品,不能使用兽面纹。平民墓及随葬墓中的人们多没有织物发现,既使出土有少量纺织物也是以粗的素色麻布为主,或是低档的丝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