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王朔曾经笑谈,“秦始皇讲一口潮汕话”,用潮州话朗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时,鸠、洲、逑都很押韵。之所以判断秦始皇说的会是潮汕话,是因为秦始皇征服百越之后,大量秦人定居潮汕地区,而因为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的特殊性,使得数千年中潮汕方言一直没有出现大变化。
秦始皇说的究竟是不是潮汕话,毕竟史书没有记载,真相如何如今不得而知,只能大概推测,王朔的观点未必正确。而历史上另一个名人——孔子,史书上却明确记载了他会说什么方言,除了母语鲁国曲阜话之外,至少还会一种方言。
孔子会说宋国话吗?
对一个人语言影响最大的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家庭环境,二是社会环境。孔子是鲁国曲阜人,毫无疑问的会说鲁国曲阜话,那么孔子会不会说宋国话呢?
孔子父亲叔梁纥是宋国王族,商纣王的后裔,由于宋国内乱不止,叔梁纥从宋国都城栗邑(今河南商丘夏邑)避难就逃到鲁国首都陬邑(今山东济宁曲阜)定居。春秋时期,鲁国是周天子的专职史官,是一个讲礼的国家,对贵族叔梁纥有一定的安置。但叔梁纥真正发家靠的是自身努力,在以晋国为首的联军攻打逼阳国时中计,叔梁纥用双手撑住城门,为部队的撤出争取了时间,立下大功后被封为陬邑大夫,叔梁纥也被誉为“鲁国三虎将”。
所谓“大夫”,在周朝官职中属于第三等级,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叔梁纥属于中层贵族,个人事业有成。但叔梁纥有一心病,因为他育有九个女儿,一个坡脚儿子,按照春秋礼法制度,女性与不健全之子不能继承家业,因此叔梁纥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状况。
为此,年逾七十的叔梁纥,便向鲁国颜氏求婚,最终娶了颜氏最小的女儿颜征在,当时颜征在19岁。当然,究竟是娶还是纳,甚至可能纳都不算,因为史书记载两人是在山上“野合”后生下孔子。在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孔子当时年幼,长大后不知道父亲的埋葬何处。
可见,叔梁纥去世时孔子太小,还未必会说宋国话。当然,在孔子十九岁时,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迎娶了宋国人丌(qí)官氏之女为妻,祭拜祖先的动力与妻子丌官氏的熏陶,因此孔子后来应该也会说一些宋国话。
周游列国时说什么话?
所谓“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语”,中国每个地方各有方言,彼此差别很大,有些方言就犹如一门外语,让人根本就摸不清头脑。因此,孔子周游列国时,即便身边带了一些学生,也不能保证整个团队随时可与列国各种人等正常沟通。
那么,孔子是如何确保语言沟通的呢?先看一看孔子周游了哪些国家。
1,卫国,国都大约在帝丘(今河南濮阳)。
2,曹国,建都陶丘(今山东菏泽定陶区),疆域大致辖今山东省西南部。
3,宋国,国都栗邑(今河南商丘夏邑)。
4,陈国,建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
5,蔡国,建都蔡(今河南上蔡县)。
6,叶国,大约在今天河南平顶山市叶县旧县乡。
可见,孔子周游的列国不多,而且局限在河南与山东西南地区,地区方言差别总体不太大。以孔子母语鲁国话与略通宋国话的基础,大概不存在太过分困难的沟通问题。
不过,孔子周游列国能保持沟通畅通,应该还与周朝雅言有关,典籍对此有明确记载,《论语·述而第七》中有“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相传孔子弟子三千,来自全国各地,他在讲学时用的就是雅言。能让三千弟子听懂的雅言,自然可以应付周游列国的沟通需求。
由此推测,孔子周游列国时,根据实际沟通需要,可能会说周朝雅言,可能会说一些宋鲁方言。
周朝雅言是什么语言?
所谓周朝雅言,其实就是周朝版普通话,也是史书明确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普通话。《辞海·雅言》解释为“雅言,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正文》记载是“雅言,正言也”,都明确说明了雅言的定位。
西周都城在镐京(今陕西西安),在烽火戏诸侯事件之后,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建立东周,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洛阳方言就渐渐成为东周雅言的基础。孔子一生目标是“克己复礼”,希望恢复的是周礼,尊敬周天子的权威,改变礼崩乐坏的现状,由此实现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而周天子权威之一是雅言,因而孔子也必然精通雅言。
不过,追溯雅言历史的话,雅言并非始于周朝,而是有着更早的渊源,同时在周朝之后,雅言又影响了中国二千余年。
一,雅言始于夏朝?
相传中国最早的普通话始于夏朝,除了夏朝国度在洛阳附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依据,即古籍中“雅”与“夏”相通。
1,《左传》“公子雅”,《韩非子》作“公子夏”,两者是同一人。
2,郭店楚简《孔子诗论》中,“大雅”、“小雅”作“大夏”、“小夏”。而在传世典籍《墨子》,也将“大雅”写作“大夏”。
3,《荀子·荣辱篇》记载“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记载“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这里的越楚与夏是区域概念,“夏”是指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因此,周朝的雅言,实质上应该是始于夏朝的官方语言,即夏言。也就是说,中国最早的普通话,很可能是始于夏朝,迄今已有余年。
二,商王朝的雅言
在中国历史上,洛邑是一座意义非凡的城市,相传夏朝建都在河南洛阳周边地区,商朝建都地点也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否强势,往往与权力有关,如今英语成为全球化语言,并非英语是最好的语言,而是因为英美实力强大。由于夏商王朝根基在洛阳地区或附近,河洛地区属于夏商权力中枢,核心部族所在,因而可以推测夏商时期如果存在雅言,那么必然是以古河洛语(今洛阳话)为标准音。
夏朝是不是存在官方语言,因为考古没有确认夏朝文字,所以无法%的肯定,但商朝应该存在一种通用语。在甲骨文中,专家一共整理出多个文字,显示出商朝语言文字的成熟。因此,商朝应该存在一套官方通用语言,最大可能就是以国都所在地为基础的方言。周朝继承了商朝文字,因而在读音上也会一定程度的继承,由于周朝都城先在镐京,后来迁移到洛阳,又融合了周朝时的洛阳方言,因此周朝雅言与商朝雅言必然存在不小的差别。
三,雅言沿用至明
周朝之后,雅言一直作为中国王朝的普通话,不过由于王朝更迭与战乱频发,让后世雅言出现了不少变化。
汉朝的国语为“洛语”,又被称为“正音”、“雅言”,也称“通语”。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沿用河洛雅言,东晋永嘉南渡之后,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
隋唐一统之后,编写了《切韵》、《唐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又被称为秦音或汉音)。宋朝之后,以开封为东京,以洛阳为西京,宋朝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广韵》,是以洛阳方言为标准语音。
元朝统治者法定蒙古语为国语,雅言一段断绝百余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废除胡语,以中原雅音为正音,规范汉语制定了《洪武正韵》,与南京话融合形成了新的南京话,此后南京话成为明朝版“普通话”。朱棣迁都北京,带去了约40万南京人,让南京话成为当时北京音的基础,总之在整个明朝时期,南京话地位更高,北京官话通行范围较小,地位较低。
清朝建立后,以满语为国语,后来雍正设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于是北京官话逐渐成为中国主流,影响至今。
岁月变迁,沧海桑田,五胡乱华、蒙元入侵、清军入关三件大事,对中国雅言传承造成了巨大冲击,如今只能在方言中找到一些传承数千年的雅言痕迹。年前,孔子用雅言给三千弟子读《诗》、《书》时朗朗上口、字字含韵,如今用普通话却再也读不出往日的韵味。其实,不仅是先秦书籍,就是汉唐宋明的诗文,如果以今天普通话来读,往往也会失去韵味,有时用方言读来反而更为押韵。
参考资料:《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