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翻万年历,古人怎样掌中推算立春交节点3

不翻万年历,古人怎样掌中推算立春交节点?3步教会您“推节法”

即使有传统国学文化基础的人,看到由天干地支组合而成的60甲子运转图后,密密麻麻的纪时字符,会看到人头晕目眩,想要完全记住更是难上加难。

早在春秋时期,古人最先确定出一年中的四季四个节气:仲春、仲夏、仲秋、仲冬。

传统文化里,孟春是开年的农历正月份,称为“早春”;仲春是一年中的农历2月份,称为“中春”;季春是农历的3月份,称为“暮春”,孟春、仲春、季春,就组合成了“春三月”。

《黄帝内经》中谈到: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天师岐伯与轩辕黄帝在对话中谈到的春季3个月里,包含了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和谷雨6个节气。

随着先贤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不断创新和研究,古人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根据月初、月中的自然现象、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等情况,于秦汉时期,逐渐确定了24节气。

其中,表示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8个节气;

表示天气变化的节气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12节气;

表示农事和其他方面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等4个节气。

多年前,周文王姬昌的四子——周公,作为西周的开国元勋,在周朝建立后,制礼作乐;忠心辅佐周成王;讨伐叛乱,成为一代儒学先贤。

“土圭见有五寸,以至日……旧至之景,尺有五寸’。”这些均为对夏至日杆影长度的记录。《周礼》一书中,曾记载了他在河南嵩山脚下,用“土圭测日影”、“立杆测影”的事实。

周公在观星台“垒土为圭,立木为表,测日影,正地中,定四时”用的测量节气的测量台,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周公测量台”。

先秦时期,古人正是通过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代表四季变化和天气冷暖的主要节气。

24节气确定后,涌现出了24节气歌诀、以及许多的农谚民谣等,帮助我们了解和掌握节气内容,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但是每一年的阴历大、小月,包括闰月交节的时辰,都不是固定不变的,给民间百姓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那么,古人在没有时钟和万年历的情况下,又是怎样准确把握一年之中的立春、立夏等关键节气点呢?

原来,古人曾总结出了字的“节气定法歌”,一年中的交节时辰,不用查阅历书,只需在指掌间便可准确推算出。

结合传统《周易》文化等常识,今天,“源易缘”就来谈谈这个话题,供大家交流探讨。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以下付费内容更精彩、更实用。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如果喜欢,欢迎订阅购买专栏,或私信互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