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我们几乎人人都知晓的历史事件。为什么要专门单独说这个,是因为虽然我们基本上都知道,但是我在生活中发现,很多人不求甚解。
我小时候便是这样。第一次听大人们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事情听完了,心里也有了个大概的印像。焚书坑儒嘛,不就是坑杀了许多读书人,然后把他们的书还烧了。
你看,这就闹出了笑话。并且我从历史课又学到了这个事件,但以前的那个印象还是根深蒂固的存在脑海里。我不单不觉得有什么问题,而且跟别人说这个事情时,还非常的笃定。
这就是不求甚解的结果。历史需要从当时的背景,还有许多的细节,客观且理性地去看待。
我经常对别人说,喜欢历史故事和喜欢历史是不同的。历史故事比较有趣味,而历史本身是枯燥的。只要喜欢历史,就会想要去探究,跟喜欢其他的爱好一样,忍不住追根朔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常识性的错误。
焚书和坑儒,严格来说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在历史上,其实算起来是两件事。可不是烧了读书人的书,然后把人也给坑了。
焚书在坑儒之前。说起焚书的起因,不得不说一个官名,那就是博士。
博士这个官名,在战国时就有,那时到底是干什么的,详细情形已经不得而知。但是秦始皇的时候,有博士七十人,他们的职责是”通古今“。我们常说一个人学问很大,用博古通今来形容。所以这个官名,其实跟现在的博士一样,学问不能含糊。
公元前年,也就是始皇三十三年时,秦朝打了大胜仗,北边夺取了匈奴的河套,南面夺了南越的陆梁地。所以在第二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庆贺,这七十个博士就上前恭维。博士之长,也就是仆射周青臣进颂词。他说:现在日月所照的地方,没有不服皇帝的威灵。皇帝又把诸侯之国改成了郡县,从此可免战争的祸患,这是上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盛事。
这话说得有水平,的确像是个博士能说出来的。
秦始皇听了非常高兴,这时候,一个叫淳于越的忽然站了起来。这人原来是个齐人,不仅胆子大,还非常不识趣,大声说:殷王和周王因为分封了子弟和功臣,所以才能有千余年的天下。现在皇帝的子弟就是匹夫,一旦碰到了权臣篡国,试问有什么人可以帮助皇室的?做事不以古人为师法,绝对不能长久。
这话直接将秦始皇的笑容给整没了,整个人都沉默了。要知道当时统一六国没多长时间,然后再分封给那些子弟和功臣,岂不是原地踏步,直接又回到了战国时期。我们都知道,战国时期有七个强大的国家,剩下一些小国。在这七个国家当中,互相联姻是常态化的事情。比如本国的公主不在本地找,外嫁,并且还是嫁给他国的王或是王子。我们常说的秦晋之好,就是著名的例子,好到什么程度,好到全世界都知道了,包括其他几个国家,都是沾亲带故的。就像秦国的公主出嫁到楚国,还引出了一个”代娶子媳“的著名事件,就是父亲把本来儿子定下的媳妇,来到楚国一看好漂亮,然后自己给娶了。
扯得有点远了,也比较乱。秦始皇为什么沉默,就是因为这种情况。合着我忙活了大半辈子,然后又都分封出去了,接着过去几百年,亲戚之间开始抢地盘,这不跟周朝一样了嘛,玩过家家呢。周朝,我们都知道,刚才那个淳于越不识趣就在这,他说我们应该效仿它,不效仿你长久不了。
听到长久不了,秦始皇开始重视了,把这个主张交给臣子们议论。李斯极力反对这个提议。他说:今古的制度不同,原不是立意相反,乃是时势变了。
意思就跟现在网络语一样,大人,时代变了,你不能用明朝的尚方宝剑来斩清朝的官啊。
李斯又说:我们所定的是万世的大业,那个只懂得三代之事的淳于越,哪能体会到这些新制度的意义!从前,天下未统一时,君主所定的制度常常受私家之学的攻击。他们说的名为古事,其实是装饰出来的虚言。
私家之学,所说的就是先秦诸子。这些人经常妄议朝廷,鸡蛋里挑石头。儒家的喊,世风日下呀,我们要恢复周礼啊。墨家的说,你不能这样,也不能那样,要兼爱非攻,但他们私底下研究的攻城守城之法,天下无双呐。而道家则喊着,也就那样了,顺其自然吧,无为胜有为,别越弄越乱啊,干脆什么都不干,明天或许会更好啊……这里面有一点,不单我们现在是这样的推断,就是周朝的记载基本都是传说。而秦朝时李斯,那时候也是这个看法。传说嘛,历史上可能有这么个事情,但是不是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可以肯定多少有点水分的。
李斯接着说:现在天下已经统一了,而这种风气还没有改变,倘若不严令禁止,那么下面的党派统一结成,上面的权威就坠落了。我提议,史官所典藏的,凡不是秦的史书,完全烧了。不是博士官所执掌的,私家所藏的《诗》、《书》百家之言,完全送地方烧了。有敢聚集了人们讲《诗》、《书》的,处死刑。有敢引用了古事来反对今制的,全家处死刑。官吏知道了不举发,处同样的刑罚。政令下了三十天还不烧的,髡钳了去筑长城。所留存的,以医药、卜筮、种树的书为限。想学法令的,就到官吏那边去学习。
这就是焚书的由来。焚的是百家之书,造成的影响很大,可以说一直在影响着我们,直到未来还在影响。有用的,无用的,文化几乎断了,造成了汉初时,刘邦上朝时如同乱哄哄土匪窝,不通礼仪。有心搞个制度出来,竟发现身旁没有人懂这些。到底造成了多大的影响,我专门写一篇再细说一下。
接下来说说坑儒的起因。坑儒与神仙说有关。世上到底是谁开始说有神仙的,这个已经不知道了。《封禅书》里记载着燕国有几个人修仙道的事情,还说了一些修仙道的原理,至今听起来都有些匪夷所思。这些修仙道的人说渤海里有三座神山,名为蓬莱、方丈、瀛洲。总之,形容的如同仙境一样,山上有吃了延年益寿的果子,还有完美无缺的仙子什么的。仙人的道是修炼来的,仙人的居所是海外三神山,仙人的生活是逍遥出世的,并且还能求得自己不死。
从这些话里可以知道,仙人是燕国的特产,愈传愈远。这股谈仙论道的风气传到了齐,并产生了齐国。弄得齐国不少人也产生了向往,也开始了寻仙论道。《封禅书》里记载:”燕、齐海上之方士。“
齐燕两地这些修仙道的人,就是最初的方士。为什么叫方士呢?因为这些人收藏着许多药方,所以有了这个称号。他们不单收藏正经药方,加以改良,还研究新的药方。为什么非要这么费力呢,修仙道听起来很自在的好不好?要说最初说仙道的这个人,真的很鸡贼。要让其他人相信仙道,不单要圆的完美无缺,首先还得自己深信不疑。普通人是可以修炼成仙人的,修炼不得借助外物么,借助外物最简单的就是嗑药。不过虽然这是因为当时的条件环境,让人产生避世的念头而产生仙道,但是也有好的一面。比如历史上孙思邈常做道人装扮,追根朔源就是方士,掌握着很多药方。
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巡守到海边时,怂恿他求仙的方士便不计其数。秦始皇开始很相信的,立即派韩终等人去求不死之药。但是这些人走了之后,便没了下文。然后秦始皇又接着派徐市造了大船,带了五百童男童女去,花费了好几万斤黄金。徐市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徐福。徐市这次求药,带的东西太多了,前面说了,花费了好几万斤黄金呐,也是一去不复返。
最后秦始皇什么也没有得到。但是有人眼红嫉妒徐市带走的财富,做为同行的方士就去告发,到最后互相戳破了所说的谎话。其中有侯生、卢生两个人,不满意秦始皇的行为,认为不值得替他求仙药,他们就逃走了。
是谁被骗了也不好受。秦始皇更是大发雷霆,骂了这些人一通后,他把养着的儒生方士都抓起来审问。最终结果,就是把犯禁的四百六十余人活葬在咸阳。
这就是为什么坑儒。有人会说,不是坑的方士么?怎么叫坑儒呢?因为当时儒生和方士是同等待遇,这件事又是方士闯下的祸,最终连累了儒生。这个事情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方士化儒。本来的儒家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方士化儒后,儒家又开始讲五行合一、天人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