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国的兴衰成败,来看看周礼的没落

春秋战国时代,东夷西戎、南蛮、北三大王朝,都是周王朝的附属国,周王朝与诸侯国之间,也有亲戚关系,毕竟,周王朝也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达成各国的一致意见。当然,与周皇室关系最好的莫过于鲁国,因为它是周公的嫡系,鲁国又是东夷郡的一个主要诸侯国,所以鲁国在周公建立礼仪之后,一直是周礼的忠实拥护者和执行者,被称为“周礼皆在鲁”。鲁国没落,周礼也随之衰落,很少受到世人的敬仰。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任何民族都有其繁荣与衰落的历史。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在各个时代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国之君。鲁国在战国初期很强,整个东夷郡,也就鲁国才是唯一一个称霸天下的国家,其他东夷国家一闻鲁国,就会瑟瑟发抖。不过,到了战国时代,历史记载中已经很少提到鲁国了,现在大部分人都在谈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鲁国却只有孔子和周礼两个字。其实,纵观春秋时代,我们可以看到,鲁国与周王朝走得很近,周兴是鲁兴,周亡是鲁亡。

周公建国之时,一门心思地帮助他,四处征战,周公虽然身经百战,但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处理国内事务和对外战争上,无法在鲁国任职,便把自己的儿子伯禽送到了鲁国当皇帝,周和鲁之间的感情一直很好。周公是周成王的舅舅,在周成王看来,鲁国不过是他舅舅的领地,怎么可能不比他好?所以鲁国初封之时,不但赏赐丰盛,还享有许多优待。

历史上有记载:“四代之器、服、官,鲁皆用之。所以鲁、王礼,早已为世人所知。”由此可见,鲁人肩负着镇压周围部落、弘扬宗周文明、弘扬周代礼仪的重任,肩负着周皇室的重任。此外,鲁土地丰饶,适宜于农耕。在这一国,礼仪可以约束人的言行举止,君王、臣子、父亲、儿子、儿子、是谁、是谁、是谁,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规则,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和平共处。鲁人要遵循许多礼节,从平民到皇帝,只要有人违反了规矩,违反了规矩,那就是被当成了异族,要被唾弃。孔子生于鲁国,在这种风气下,孔子目睹了礼乐的衰败,便极力提倡周礼,要求大家严格遵循,于是儒家思想应运而生。

可是齐国位于鲁国北部,原本就是一片贫瘠的土地,所以需要进行一番变革,在管仲的领导下,齐人步步进逼,逐渐壮大起来。而且与鲁国的风俗习惯不同,齐国的风俗习惯很简单,姜子牙最开始实行的就是“顺其俗”。从这一方面来说,周皇室早就看出了,齐国迟早会超越鲁,周公更是预测自己的子孙后代会依附于齐人。其实无论在什么乱世之中,那些不思进取、不敢开创、不会变法、不知道变法的人,都是被人欺负的对象,就如同战国时代一样,各国都在寻求变法的方法,比如商鞅变法、李俚变法、吴起变法,这些都是各国的统治者,能不能坚持到最后,就看他们自己的皇帝能不能坚持下去,能够坚持到底。

鲁国国君不思进取,国家实力也在不断的下降,北方的齐国和南方的楚国也在不断的壮大。鲁国的地位很高,中国人也很注重名正言顺,在周王朝覆灭前,齐国曾多次对鲁国发动进攻,但由于各种原因,鲁国的实力正在逐渐衰弱。

秦国是春秋末期的霸主,秦国在秦昭襄王一代君臣统率下,开拓了六个国家,对周天子和山东六国都是不屑一顾的。秦庄襄王时代,周皇室被秦国一网打尽,从此周的礼仪体系完全崩溃,无人遵循,无人维持,皇帝与大臣之间相互欺骗,诸侯之间相互争斗,为的就是获得胜利。俗话说,人死则死,周代灭亡,代表周礼仪的鲁国也就失去了它的存在意义。如今楚国与秦国大战几场,连战不下,为维护颜面,出师灭鲁国,从此中国百年的鲁王朝,就此覆灭。

身为周人嫡支族人,他最瞧不起的就是南方的蛮族,没想到几百年后,鲁国竟然被南蛮子给灭了。鲁国的衰落历史可以说是周的盛衰历史的一个缩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周礼确立了我们华夏的礼仪,也配得上我们的礼仪之国这个称号,但如果你不求进步,不求进步,那就是自讨苦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