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看顾颉刚先生关于易经的几点考证结果

最近读历史看到顾颉刚先生有疑古辨伪思想,很有兴趣,于是在网上找来他关于《周易》考证的一些结论,试图根据自己研究心得作一比较参考。顾颉刚关于《易经》的几点考证结果:1、它的成书年代大抵是在西周初叶。(因为初叶之后的事情它没有记载有)2、著作人应该是那时掌管卜筮的官。3、这一部书原来只供卜筮用。3、那个时候的筮法和筮辞不止《周易》一种。4、这个书最初不为儒家所注意,直到战国末年才见于荀子书;比春秋初见于孟子书还要后。5、《春秋》与《易》所以加入六经,是由于儒者的要求经典范围扩大。6、周易进入经后,三皇五帝被收了进去,作了周易的护法。7、汉初,道家发达,一般儒者受道家影响,所以《易传里》很多道家意味的说话。8、作系辞传的人取《世传》和《淮南子》杜造了观象制器的故事。9、易经中没有尧舜禅让的故事;没有圣道的汤,武革命的故事;没有封禅的故事。易本来只是一部卜筮之辞,被他们用了道家的哲理,圣王的制作和道统的故事点染上去,从《六经》之末跳到《六经》之顶去了。我基本同意《周易》是周初的作品,它的作者很可能是周代官方委派的专门官员创作的,而且我认为它在整个周代都是一本常用书籍,是周代从事卜筮事务的卜师的日用的工具手册。所以,我不倾向于认为它是周代中后期作品。虽然我认为文王作易说很可能只是神话《易经》的一个手段,但文王作易也非绝对没有可能之事。只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周易》作者究竟为谁是无法定论的问题了。虽然《周礼》有三易之说,但是《连山》《归藏》二书在历史记载中只有书名而没有内容,根本不能用作立论的根据。有人说《周易》是根据《归藏》改编而来,这纯属是妄说了,没有人见过《归藏》一书,怎么就能断定《周易》源自于它。所有拿它们来说话的都不足为训。我们迄今确知为周代文献的,只有《诗》《书》《礼》《易》《春秋》诸书,而且还大半被视伪书,这些书中没有明确讲过的内容,后世书中的言论根本不可从。我自己的研究结论,《周易》在古代只是一部筮书,它的内容里没有记事的历史功能。我认为《周易》作为周代书是可信的,因为我们能够获得关于它内容的合理且一致的理解,六十四卦的原理是很简单的,它的意义是象变。根据这个发现我们就能够明白卦名的意义以及卦爻辞内容的具体含义,所以,我认为《周易》流传至今基本保留了它的周代原貌,将其视为伪书或有过较大改动的观点似乎站立不住。但这个原则也适用于其它经书吗?《易传》里的内容不足信,它不是周代的作品,晚出于古经文。但它关于八卦起源及其意义的言论都是没有根据的,它不属于古经文的逻辑体系中。所以,《易传》中关于《易经》历史的说法也没有充分的证据。孔子作传说我认为也是不没有根据的,而且从其内容来看也不会是出于孔子手笔。最初孔子传六经,就是将周代的旧书继承下来,以之为教材讲授于弟子,并没有孔子作六经这回事。而且最早传书中应当有《易经》,应当不是后来才并入经学体系的。在孔子时代,《易经》就已经不能被人读懂了,也孔子也没有读懂,他只是将它作为周代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周易》中没有三皇五帝,易传的说法不属于古经文系统,是后世神话《易经》的一个手段。易卦是卜具,它是周代卜师据以论断吉凶休咎的依据。卦辞与爻辞主要是解释卦象与不同爻的意义,它不是为记事而设,没有记事功能,自然就没有尧舜禅让的故事;没有圣道的汤,武革命的故事;没有封禅的故事了。筮法在周代是一门技术,易这本书就是筮法的原理,筮法的依据就是六爻卦画,占卜使用卦画为人筮卜,依据制定规则筮取某爻,然后再根据该爻的爻辞进而论断吉凶。卦是筮法的根据,如同龟甲与兽骨上修制后的裂纹。龟卜师看龟甲与兽骨上的裂纹为人占卜,而筮卜师则是看卦象和卦爻辞的内容为人占卜。易经的内容的主体是卦画、是符号,卦爻辞是解释卦象与爻的意义以及它的吉凶象征。所以不要将《易经》作历史看,也不要将它作哲理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