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器乐

贾湖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骨笛,证明民族音乐历史近万年。

“五声”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春官》:“皆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即“do、re、mi、sol、la”。宫的声,漫而缓;商的声,促以清;角的声,呼以长;徵的声,雄以明;羽的声,沉以细。在《灵枢·邪客》中把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人体五脏相配:宫对应脾,商对应肺,角对应肝,徵对应心,羽对应肾。而五声音阶同样具有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属性:喉音属宫,为土;齿音属商,为金;牙音属角,为木;舌音属徵,为火;唇音属羽,为水。

周朝时,以礼制乐周公制乐将商代流传下来的取悦之乐转变为礼仪之邦的维护政策,彻底的消除了五乐的弊端,把音乐和礼仪结合为一体是礼乐文明时期倡导的主要观念。设立“大司乐”,教授乐德、乐语、乐舞,把音乐作为教化手段,传播美好德行,培育美感。乐德,即“中和、祗庸、孝友”等伦理道德观念;乐语是“兴道、讽诵、言语”等礼教行为规范;乐舞则包括音乐理论、音乐诗篇的唱诵、舞蹈,以及六代乐舞的表演等。六代乐舞是历代留传下来的六部史诗性乐舞,在周代,音乐已从原始的乐舞中分化出来,被用于宫廷祭祀天地、山川、祖宗等重大典礼活动。

《周礼·春官》把乐器按“八音”分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这是对乐器按照材料进行的分类。金指金属类乐器,如“编钟”,多为青铜制;石指磬,把石头悬挂在架子上进行击打;土,指陶土烧制的埙;革指打击乐器,如“鼓”;丝指弦乐器,如琴、二胡等;木指木类乐器,如梆子等;匏指笙等;竹指竹子做地萧、笛子等。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从维护周天子的家天下的理想主义者转变为各诸侯国获得既得利益的现实主义者,正是孔子口中“礼崩乐坏”的局面正盛之时。诸侯国独立使得领导者们纷纷越权享受从前国君的礼乐制度(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从某种意义上,此时也正是礼乐发展的繁荣时期,加之此时冶铁技术的发展,青铜乐器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的主流,精美做工的编钟、编磐是此时的乐器代表。

筝作为我国本土的器乐,战国时期出现了汉民族的古老乐器,秦国一代广泛流传,又名秦筝,距今已有多年历史。相传古筝最早出现于战场,秦国用来竖着击打敌人,古语讲“筝横为乐,立地成兵”,后来,人们在筝上加弦,成为乐器,筝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时具有表现力,至今仍深受群众喜爱。

被称为“众乐之王”和“东方钢琴”的古筝在演奏时,注重手部姿态,演奏时肩、臂、肘、腕肌肉放松,身体随旋律摆动,自然形成一种美感。古筝既可独奏、重奏、器乐合奏,也可为歌舞、戏曲、曲艺的伴奏。古筝演奏时指法多样,古筝在触弦,发力位置,发力方式还有气息方面有很多讲究,魏晋时期傅玄在《筝赋》中说古筝“曲高和寡,妙技难工”。弹奏古筝,讲究速度,节奏,情感,手指的控制的综合考量,代表曲目是《渔舟唱晚》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