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一场非常著名的战斗——关羽水淹七军。一代名将关羽的“水淹七军”到底是哪类七军?古代的九军、六军和三军又是怎么回事?
连环画中的“水淹七军”
“七军”是怎么回事?
《三国演义》当中的七军,为曹魏将领于禁和庞德带领的7支军队,这7支军队每一支队伍很可能有自己的指挥官。《周礼》中,古人对各个层级的军队人数有了相应的记载: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天子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什么意思呢?古代每人设立一个军,天子有六军、较大面积的诸侯国有三军,中等诸侯国为两军,小的诸侯国只有一个军。按照《周礼》的说法,古代周天子统帅的六军就有*6=人。如果按照周礼进行计算,七军人数就有人。《周礼》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七军”的另类说法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三国演义》当中的“七军”并非是七支部队,泛指数量多的意思。《三国演义》为历史类小说,三分虚假七分真实,“七军”之说当然存疑。中国古代历史上,唐军著名将领李靖曾将“七军”进行成功运用。李靖写的《卫公兵法》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兵书,他带领骑兵扫荡突厥王庭的战斗也被后世推崇。军队编制方面,李靖创立了唐军作战的“七军”制度。这七军分别是:中军、右厢前军、右厢右军、右虞侯军、左虞侯军、左厢左军和左厢后军。历史资料《通典·兵一》记载:大唐卫公李靖《兵法》曰:“诸大将出征且约授兵二万人,即分为七军。如或少,临时更定。”《通典》记载了从黄帝到唐玄宗时期,中国历代典章制度的变迁,由于通典的作者生活在唐朝时期,《通典》编成于唐德宗时期,其对李靖运用七军的记载,可信度是较高的。古代的九军、六军和三军
是怎么回事
今天的三军,为不同作战空间的军队统称,现代各国军队大都分为陆军、海军和空军。在苏联时期,军队还出现了国土防空军和战略火箭军。那么在中国古代,这九军、六军和三军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史料《商君书·赏刑》记载了九军: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大破九军。朱师辙解诂:大破九军,谓破纣与诸侯之军也。这是中国古代对九军的较早记载。有学者认为,古代最早的九军可能为九宫军,因为古代有个相对神秘、和道教有关的“学术”,叫奇门遁甲。而奇门遁甲当中的九宫,以及根据九宫所设立的排兵布阵,很可能和黄帝有关。蚩尤部落与黄帝部落传说时代,黄帝和炎帝大战蚩尤,蚩尤军队强大,炎黄联军无法战胜蚩尤。九天玄女给黄帝赐予奇门遁甲术,帮助黄帝消灭蚩尤。这个传说,很可能是奇门遁甲术在军事上的首次运用。而奇门遁甲术中的“九宫”,很可能是黄帝排兵布阵的“九宫军”,其九个方位都有相应的军队——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还有中部,均排兵布阵,以抵御不同方向进攻的敌人。当然,黄帝的“九宫”和奇门遁甲到底如何来的,黄帝如何用“九宫”等奇门遁甲打败蚩尤,还需要更多考古资料来证实。现在所能证实的是,《商君书·赏刑》中记载了“武王与纣战于牧野之中,大破九军”。武王伐纣的时间是公元前年,已经被夏商周断代工程所证实,武王伐纣的确切性又有《史记》记载,是被历史和考古学界所认可的。所以能得出推论:至少在公元前年的武王伐纣中,周军和商军很可能已经在使用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九军”阵型。九军在中国军队编制和排兵布阵的历史之久远可见一斑。当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武器装备、军事思想的变化,一般来说,如果说炎黄战蚩尤的九宫军阵型是真实存在的,武王伐纣时期的九军阵型和炎黄时期的九军阵型肯定有较大差别,相较于炎黄时代的九军阵型会更加合理实用。我们期待更多的考古发掘能帮助我们解开炎黄时代蚩尤大战的真相。结合《史记》《商君书》等资料,基本可以认可的是:九军为中国军事历史上,至少目前来说,是最早的军队阵型或军事制度。那六军和三军又是怎么回事呢?六军是周天子所统帅的军队,而三军为诸侯大国所统帅的军队。当然,实际历史中,随着周天子衰微,各个诸侯国都陆续扩充军队,在诸侯大国的三军外又设立三军,和周天子分庭抗礼。《国语》就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设立三军,准备和周天子分庭抗礼的事情:季武子为三军,叔孙穆子曰:“不可。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元侯作师,卿帅之,以承天子。诸侯有卿无军,帅教卫以赞元侯。”翻译过来:鲁国正卿季武子想设立三军,鲁国官员叔孙穆子劝季武子:设立三军是不可以的,根据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才能有六军,由大公一级的官员指挥,消灭敢于对抗中央的诸侯国。而大诸侯国只能有三军,由卿率领配合天子作战。一般的诸侯国不设立三军,由卿统帅武卫之士来辅助大诸侯国的军队。春秋战国六军、三军和九军有什么区别?
三军和六军为军队编制,而九军可能是军队编制,也有可能是军队阵型。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六军为上军、下军、左军、右军、虞军、中军。三军为上军、中军和下军,由于这些军制名词中出现了上下左右等方位名词,三军和六军也有可能和军队阵型有关。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军队也有一种作战战术上的六军。晋文公时期,步兵逐渐成为独立兵种,为了提高部队战斗力,晋国军队在三军基础上设置了中行、六行和左行三支部队,合称为“六军”。这种“六军”,有可能是晋国军队为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需要而设置的战术单位。参考资料:《三国演义》《通典》《商君书》《史记》《周礼》《左传》END作者贞观编辑
詹茜卉校对
秋沙李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