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bull广播一3班红领巾

白癜风最新诊疗技术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15/6169094.html

节气

芒种

M

A

N

G

Z

H

O

N

G

田家一雨插秧时

成把担禾水拍泥

分段排行到畦岸

背蓬浑不管归迟

栽匀明日问青黄

惜水脩塍意更忙

少候根中新叶出

又看晴雨验朝阳

本期主题:芒种节气

本期承办班级:一(3)班

本期小主播介绍:

王莞心

兴趣爱好:

画画、看书、书法

侯仰秣

兴趣爱好:

下围棋、踢足球、朗读

王莞心

采撷一缕阳光,编织成七彩的花环。留住一阵清风,播撒出希望的明天。

侯仰秣

付出一份真诚,打造出温馨的世界。带走一丝烦恼,让快乐与我们同行。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你们好!

王莞心

我们的紫金童声广播站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一(3)班的王莞心。

侯仰秣

我是一(3)班的侯仰秣,本期广播的主题是:《芒种节气》。

:今天,又到了我们说节气的时间啦!说起节气,同学们一定都不陌生,我们刚刚送走了小满节气,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节气——芒种。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仲夏由此开始。

:“芒种”一词最早出自《周礼》中的“泽草所生,种之芒种”,“芒”指的是温暖阳光照耀下,随风摇摆的金色麦浪已走向成熟,将迎来收割;“种”则代表稻谷,播种的时节到了,人们开始耕耘下一份沉甸甸的梦想。

:芒种是一个忙碌的日子,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和北方收麦之时。它预示着农民即将开始忙碌的田间生活。芒种一到,夏熟作物要收割,夏播秋收作物要下地,春种的庄稼要管理,是一年中最忙的季节。长江流域有“栽秧割麦两头忙”,华北地区则有“收麦种豆不让晌”的农谚。

:芒种有三候。一候螳螂生。螳螂于上一年深秋产卵,到芒种时节,小螳螂破茧而出,在广阔的天地间举起双臂,做起了庄稼的“守护者”。

:二候鵙始鸣。鵙是指伯劳鸟,是一种小型猛禽。林中渐渐有了伯劳鸟穿梭的身影,振翅间,鸣叫声贯满山林。

:三候反舌无声。反舌是一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鸟,活跃了一整个春天的反舌鸟,慢慢地停止了鸣叫,悠扬婉转的曲调,与春天一起,留在了人们的回忆里。

:唐朝元稹的《芒种五月节》一诗中写道:“芒种看今日,螳螂应节生。彤云高下影,鴳鸟往来声。渌沼莲花放,炎风暑雨情。相逢问蚕麦,幸得称人情。”这首诗形象地体现了三候的情形:“螳螂生”、“鴳鸟声”、“炎风暑雨”。同时一句“相逢问蚕麦”也可看出芒种节气割麦丰收,家家喜悦的情景!

:我觉得关于芒种的古诗词,最为著名的当属陆游的《时雨》,一句“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几乎成为芒种节气的代表名句!气候“时雨”、农事“插秧”,把芒种的特点都提炼而出!

:分秒必争的紧张,让人们只记住了芒种的“忙”,却忘了在芒种鲜明的农业色彩和繁琐农事之外,还有另一种诗意。

:芒种节气的习俗之一就是送花神。花朝节迎来的花神,早已为人们彩绘了数不清的锦绣花事,此时众芳摇落,花神欲归,芒种节气,人们祭祀送别,期盼来年再会。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最著名的一个情节——“黛玉葬花”正印证了这一习俗。从中可看出,大户人家在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华丽场面,同时,也在感慨春光短促、以花自怜。

:除了送花神,“煮梅”也是芒种必不可少的习俗。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就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芒种时节煮梅的这一习俗历史悠久,早在夏朝便已经有了。北方产的乌梅在我国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如果在里面加入桂花卤,冰镇后再饮,则其味更绝。现在有很多加工的梅干蜜饯,如话梅、奶梅及甘草梅等,都大受人们的喜欢。芒种时节,青梅是必不可少的消夏食物。同学们,听着是不是都流口水呀?不妨去品尝一下吧!

:著名作家林清玄说:芒种,多么美的名字,稻子的背负是芒种,麦穗的传承是芒种,高粱的波浪是芒种,天人菊在野风中盛放是芒种......有时候感觉到那一丝丝落下的阳光,也是芒种。芒种,是收麦的时节,也是插秧的时节是收获的时节,也是播种的时节。唯有不忘播种,勤于耕耘,才会有收获。

:我们享受着夏日的热情,牢记农民伯伯挥洒的汗水,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希望同学们能够一起珍惜每一个“时”,享受每一个“日”,展望美好的未来。

王莞心

采撷一缕阳光,编织成七彩的花环。留住一阵清风,播撒出希望的明天。

侯仰秣

付出一份真诚,打造出温馨的世界。带走一丝烦恼,让快乐与我们同行。

今天的紫金童声广播到此结束,感谢老师同学们的认真聆听,让我们相约下个周三!再见!

撰稿:唐传昕一审:黄莹二审:包红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