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江常巧素由井及坊曲村的邻里研究

学术人与实践者

学术人,海纳百川,宁静致远,以理解社会;

实践者,知行合一,悟道至善,为关怀天下!

邻里介于家户与社区之间,是构成社会的一个基础性单元,但因其边界的不确定性,可操作化的研究仍很缺乏。本文通过对太行山缺水地区的实地调查,探讨因水而建的作为邻里的地域共同体井方。由于日常用水需要,邻近居民共同集资、投劳建设水井,进而圈定用水边界、构建用水共同体。长期共居一地、共用一井,形成稳定的地域共同体。井方内居民互帮互助,相互监督用水行为,乃至日常行为。以井方为单元的宗教活动与世俗文化活动,为本街坊居民提供了娱乐活动,也增进了街坊成员的相互交流,促进了地域社会的整合。作者简介

陈阿江,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常巧素,河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1

导论

在社会学专业的概念体系中,有一个介于家庭与社区之间的中间概念“邻里”,或“街坊”。然而,无论是邻里还是街坊,都不像家庭、村落(社区)等概念那样边界清晰,一目了然,这样的概念无疑给社会学专业的学习者与研究者带来很大的困惑。那么邻里、街坊的边界在哪里?它是怎样的一个社群?它内部的社会关系是怎样的?本文借助河北涉县曲村内部井方之邻里案例展开研究,回应这一话题。

在汉语词汇中,“邻里”一词可以追溯到孔子的《论语》。据《论语》记载,原思任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他不肯受。孔子说,不要推辞了,有多的就给你的邻里乡党。杨伯峻注释说,邻里乡党都是古代地方单位的名称,五家为邻,二十五家为里,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这样的注释可能过于理想,实际可能没有那么明确,从孔子说话的语境看,大意是说你有多余的就给你的乡里乡亲吧。

社会史学者雷家宏对中国古代乡里结构进行过系统的梳理。根据《周礼》记载,西周时,曾有过乡、遂制的设计。遂之下划分为县、鄙、酂、里、邻五级,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实际上,不同时期基层的设置各不相同,但大致形成由户而上的不同层级的管理单元。如北魏孝文帝时期设立“三长制”,村落居民按地域关系每五户为一邻,五邻为一里,每五里为一党。历史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官方在基层设置管理单元的演变情况,但在民间的日常生活实践中,未必严格按照某个历史时期所设定的邻或里来确定具体的户数。费孝通在《江村经济》里描述了江村的邻里,他大概传承了中国古代五户为一邻的说法。他说:“这个村里习惯把他们住宅两边各五户作为邻居。对此,他们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做‘乡邻’。”但费孝通随后在谈到日常生活中的互助时,又说:“此种相互帮助的关系,并不严格地限制在十户人家之中……”

费孝通主持编写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邻里是这样被定义的:“邻里是依靠地域这个自然条件,如房前屋后,左邻右舍,经久相处,友好往来,逐步形成的一个守望相助、共同生活的小型群体。”综合《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及其他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作为社会学概念,邻里的含义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

第一,邻里是一个社会群体。

第二,邻里是一个初级社会群体或首属社会群体(primarysocialgroup)。

第三,它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地域边界往往与邻里的规模相呼应。无论是现实生活中,还是社会学的研究中,邻里的地域边界或规模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给我们理解与研究它带来一定的困难,以至于邻里成为一个无足轻重的社会学概念。

在社会学专业里,街坊与邻里在等同意义上使用。但就汉语的词源看,街坊与邻里有所不同,邻里更多地强调社群(若干户),而街坊则更多地强调地域。《辞海》对街坊的解释有三层含义:(1)街巷、坊里;(2)现代城市由道路或自然界线划分出的居住地块;(3)邻居。在社会学专业里,之所以把邻里与街坊置于同一意义上使用,是因为无论是邻里还是街坊,都是在“人群”+“空间”这两个复合意义上使用,即它们是指在特定空间里的有密切关系的初级社会群体。当然这只是一个理想型,现实中的邻里或街坊与理想型有较大的差距。

社会学术语的邻里或街坊来源于英语“neighbourhood”。关于“neighbourhood”的研究,最早可追溯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