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句老话:”写字是出面宝”。凭你的字写得怎样,人家就断定你是何等人。——杨绛《洗澡》
字如其人,字展现着一个人的形象,所以要练字提高自己的“门面”。
重视书法写字,自古皆然。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贵族子弟的基本素养。《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其中书就是书法。许慎《说文解字·叙》中曰:“古者,八岁入小学,先以六书。”从西周教育初级阶段的文字和书写训练中,可见古代对文字之教非常重视。
唐朝科举考试,以身、言、书、判选士。洪迈《容斋随笔》中写道:“唐铨选人之法有四:一曰身,谓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既以书为艺,故唐朝人无不工楷法。”其中的书即字体,以字书为书写标准,所谓“楷法遒美”,是指楷书为书写的标准。从这些标准中也能看出,如果你字写得不好,即便文章出众,也不能通过各级考试,更没有入朝做官的机会。
明代初期,由于明太祖和明成祖个人喜好,他们都曾大力提倡书法,一时帖学大盛。明代开科选士时,皆用楷书答试卷,务求工整。字写得欠佳者,即使满腹经纶,也会名落孙山。因此,读书人写字,惟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整整齐齐,写得像木版印刷体一样,这就形成了明代的台阁书体,称“台阁体”。
清朝施行匿名阅卷,“糊名”之外还要“誊录”,即请专人重新抄录试卷再行审阅。有钱人家就出钱贿赂抄手,让字体写得更漂亮,以此提高中榜概率。到了殿试,三甲由皇帝亲自审阅,因此皇帝对于书法的喜好成为士子们钻研的重要一项。
最近的上世纪90年代,中学生们有三大日常:学许国璋英语、练庞中华钢笔字帖、读汪国真诗。字帖练字成为学生学习的常态。
近两年,在国家讲好中国故事理念的提倡下,教育部开始重视以书法为重要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先后印发《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并将书法纳入中考高考体系。
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书写在历朝历代都被统治者所强调,书法成为每个人的必备技能,也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现代社会,书写虽然受到信息技术的冲击,但依旧在考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现在每一科考试的卷面分和最终的考试成绩。
期末考试快要到了,我的老师朋友们又开始发愁,孩子的答卷看不懂,为了让孩子过个好年也不敢多扣分,面对潦草难辨的答案也不能给分,十分纠结。朋友说,现在都是机器阅卷,客观选择题直接机器扫描得分,主观题则通过机器扫描到电脑上,通过电脑阅卷评分,电脑阅卷对于卷面的要求更高。如果写的字太潦草,答案模棱两可,给不给分都可以,一般老师都选择不给分;但是如果学生写字清楚工整,答案即便是模棱两可,老师也会象征性地给予1分或2分。
朋友说,老师们批改卷子都是这样,这就是卷面分。我后来仔细一算,每张试卷大概有4-5题大题,这样下来,一张卷子就差了4-5分;那么语文、英语、政治、历史等几科下来,总共要差10多分,想想这个数字真的是太可怕了。在一分干掉千人的中考高考上,这几分可能是决定你读重点还是普通的关键。
看着可能产生的十几分的差距,你还在对孩子的书写抱着放纵的心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