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隶书艺术,结合汉代建筑设计,形成古代

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3分钟汉字自诞生开始,就走向了漫长的演变路途。在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摒弃了李斯所创建的小篆字体,而选用程邈在狱中所整理的隶书。

因为后者将线条中的圆转向方折,同时把曲变成平直,这让书写效率得以迅速提高。隶书艺术起源于先秦,在汉代发展到顶峰。其灵动的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之势成为书法的美学精髓。

在波磔笔画中,尽显汉代磅礴的人文底蕴与大气的民族胸怀。和隶书同属中国文明宝库的汉代建筑,彰显出巧夺天工的造型特点与古朴壮丽的博大气度,对后世古风建筑的设计观念亦产生深远的影响。

隶书的出现不仅为中国文字演变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也令民族书法艺术进入全新的境界。书法与建筑设计领域之间,一直积极尝试构建两者之间的深度对话。这样的对话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建筑艺术原初的天人同构、返璞归真等人文价值观念。

一、隶书艺术的美学分析

1、平直方折中显露波磔的笔画律动美

在成熟隶书的直笔中,不乏一波三折的变化,该笔法称为“波磔”。由于线条凝练了人们有关现实世界的情感历程,所以起落有序的波磔笔画的运用不但照应了真实世界。

并且让隶书产生具有节奏感的运动态势。而“蚕头燕尾”笔法为波磔之法的经典代表,它体现了书写主体对于毛笔的侧锋使用,亦与人们以曲为美的审美观不谋而合。

2、扁方取势中彰显雄阔的形体舒展美

通过不同的笔画进行组合,进而构成汉字的方块状形体。由于隶书多以波磔之笔以及撇捺之间的左右延展,加上简牍这一书写媒介的约束,因而整体形态展现出扁方取势的特征。

相比小篆、楷书、草书等字体,扁平的隶书形体更容易展现雄阔的横向舒展美,不禁令人品读和玩味字里行间所承载的厚重气息。

3、整齐有序中探求藏奇的风格错落美

隶书在笔法上呈现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形态,给隶书字体的进一步塑造与发展带来巨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激发了书写者的创作欲望,将自身的审美认知自发地融入辗转的笔墨之间。

在隶书风格渐趋成熟化化的历程中,其字体形态、笔画运用、布局章法也开始逐渐规范起来。使得隶书呈现形式较为整齐有序,假若具体审度某一碑文的字体艺术又各有所长。

经由诸多碑文的文字记载,我们可以发现隶书在横画方面有粗细、力度、速度方面的差异。在点画表现上,具有顿挫、收敛和放纵等运笔的不同。对于构字结体层面,汉隶显示出豪放与含蓄、藏拙与新奇等区别。

通过成熟的用笔技巧,彰显出稳中求变与平里藏奇的书法艺术价值,进而在整齐规范和错落有致的风格塑造上。造就了汉隶“于纵横开阖中,呈现浑厚端庄、变化多端的气势”!

二、汉代建筑设计的审美意蕴

1、注重皇权地位来展现博大的气度

汉代的建筑设计,是在整合先秦建筑艺术的基础上进行发扬的。汉代建筑对先秦时期所重视的神权、王权制思想开始减弱,侧重宣扬先秦具有政教功能的儒家思想,并表现出兼容并包的人文气息。

通过借助建筑形式,体现统摄天下的治国宗旨。同时,汉代手工业趋于成熟的技艺催发了建筑在卯榫结构上的精巧多变,以迎合皇家建筑对于不同贵族等级的表现需求。

汉代建筑采用南北中轴线对称形式和廊院式布局,不但可以显露帝王的地位,也突出了建筑群体的威严。在建筑的组群中,高台的建筑群和低矮的四合院、廊院并举。

并通过次要的小房屋群体来烘托中心主体的建筑,从而让整体的建筑群体在主次分明之间又具有轮廓变化。鲁迅也在其书信集中对汉代建筑以“厚重与恢宏”等词来评价其风格,对于其博大的精神气度把握较为到位。

2、阐扬阴阳五行以形成建筑构造的内在规律

汉代对于儒家思想的推崇,让帝王的主权地位在建筑整体形式上得到了鲜明的呼应。它可视作汉代建筑设计的宗旨,而阴阳五行思想则奠定了汉代建筑的内在规律。

展现出天人合一的运作模式。阴阳五行论为人们探究世界本原以及变化过程的重要的思考系统,该思想强调建筑设计需要和天地一脉相承。

《周礼·考工记》中将“五色五行”予以系统化阐释,“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

汉代建筑的色彩由赤、黄、青三原色加上黑白两极色组成,即“五色”或“五彩”。五行与五色的关系为金、木、水、火、土,分别对应搭配白、青、黑、赤、黄。

而汉武帝采纳了董氏有关“,五行莫贵于土”“五色莫盛于黄”的言论。自此,黄色在五色中具有至上的地位,汉代诸多宫廷建筑均以黄色作为主色,辅以其他四色。

汉代建筑的五行配色不但和地理方位组合于一起,还将其与儒家的“五德”“五情”等思想观念合理地进行联系。所以汉代建筑的五色既表达了色彩自身的内涵,还包括礼仪教化的功能。

因而汉代建筑不论在布局还是配色上,都应和了阴阳五行的根本规律。既赋予了建筑超越时空意义的人文追求,更彰显出天人同构的大胸怀与磅礴的精神气质。

总而言之,隶书与汉代建筑有着共同的时代特征与审美趣味。汉代建筑的风格,对隶书笔画造型的推陈出新具有启示意义。隶书的美学意趣,亦给汉代建筑的营造之法提供观照。

而两者所展现的审美哲学关联,对于现代建筑设计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通过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渗透古人所追求的包容万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返璞归真的玄同之道,有助于实现人们对“诗意地栖居”的本源诉求。

参考文献:

《汉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