鍦(shī),矛的别名。汉·杨雄《方言》:“矛,吴、扬、江、淮、南楚、五湖之间谓之鍦。”
鹤膝,矛的一种。汉·杨雄《方言》:“矛骹细长如鹤胫者,谓之鹤膝。”
激矛,矛的一种。《释名·释兵》:“激矛,激即截也,可以激截敌阵之矛也。”戈古代长兵器。起源于石器时代,盛于春秋战国时期,后多作仪仗及明器用,多为青铜制,安装有秘(柄)及镦。
戈由三部分组成:一为援,即平出之刃,用以钩啄敌人;二为胡,即援之直下部分,有孔,可用绳穿缚于柄上;三为内,即援后之短柄,中点也有孔,以绳贯缚于柄上。《考工记》载:“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即宽处为周尺二寸,内长四寸,胡长六寸,援长八寸。戈的主要用法为横击、钩援。
下辛角铜戈,戈的一种。年5月,在山西省永和县西南下辛角村出土。铜戈有直内、曲内2种。“
古代戈类兵器,由5部分组成:
戈秘(gēbì),戈柄。
戈胡,戈锋之曲处,呈弧形。
戈锋,戈援之尖刃部分。
戈援,戈之向前部分,上下皆有刃。
戈鐏,戈柄下端的铜套。
长戈,戈身长者。金·赵秉文《庐州城下诗》:“利镞穿吴甲,长戈断楚缨。”
长柄双戈,戈的一种。盛于春秋战国时期。有2个铜戈头,上有小孔,以麻线缚牢于木柄上。若有3个铜戈头,则称“长柄三戈”。
殳鋋,鋋读作chán,本意是古代一种铁柄短矛。也泛指短矛。殳鋋是古代戈类兵器。《文选·吴都赋》:“干鹵殳鋋,肠夷勃卢之族。”李善注:“殳鋋,戈类也。”
平头戟,戈的一种。《玉篇》:“戈平头戟,长六尺六寸。”
句子戟,武术器械。戈的一种。《周礼·夏官司戈盾注》:“戈,今时句子戟。疏曰:郑举汉法,以况之汉时,见戈有旁出者为句子,名胡子。”
句矛戟,武术器械。戈的一种。《释名》:“戈,句矛戟也。”戈,过也,所刺则决,过所鉤引则制之,弗得过也。”
竹瓦街铜戈,戈的一种。年在四川省彭“县竹瓦街出土,属殷代铜戈,现存四川省博物馆。
冶氏戈,戈的一种制式。《周礼》:“冶氏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
吴戈,戈的一种。《楚辞》:“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轂兮短兵接。”
芮戈,短戈。《经藉纂诂》:“芮,短也;戈短于戟,故曰芮戈。”
鸡鸣,戈的一种。《周礼·考工记》郑玄注:“戈,今钩子戟也,或谓之鸡鸣,或谓之拥颈。”
夏雕戈,古代名戈。《洞天·情录》:“余尝见夏雕戈,于铜上镶嵌以金,其细如发。”
秦戈,戈的一种。鲍照《扶风歌》:“寝卧握秦戈,栖息抱越箭。”
铁戈,戈的一种。《吴志·贺齐传》:“齐阴募轻捷士,为作铁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