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礼仪志》
(6)冬至迎气乐
西晋·司马彪
南朝宋·范晔
注评·赵越
前介:
中国历代被推崇为正史者,从西汉司马迁《史记》开始,到清朝张廷玉《明史》为止,被称作《二十四史》。民国初年赵尔巽组织《清史稿》编纂。因历史问题,在正式的清史整理完成以前将其算入则被称作《二十五史》。这其中以雅乐为视角记录音乐的有16篇目被称作《乐志》或《礼乐志》,另有8部与雅乐有关的《律志》或《律历志》篇目。而相关散记雅乐有《郊祀志》《天文志》《五行志》等篇目。风俗之乐为视角则以《艺文志》等为主要篇目。由南北朝时期刘宋人范晔综述前人而纂《后汉书》中,无单独《乐志》章而是将《汉书》中尚未详细记载的礼乐规范于《礼仪志》《祭祀志》《律历志》主体进行了详细记录,弥补了范文谓《前汉书》的不足。
范晔(西元年-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官员、史学家、文学家。其所集纂《后汉书》,综合前家著作,是相对客观完善的版本,被推崇为“正史”。而这套著作志的部分主体却以司马彪《续汉书》为本,司马彪(?―年)高阳王司马睦长子,西晋宗室、史学家。彪本汉史辍集因袭,客观详实,被整体总结于范本之《后汉书》中。
东汉部分的雅乐史以大事纪穿插《礼仪志》为轴,参考其它纪、传、表、志等内容与相关文献,力求检弃穿凿附会之论,以期通顺句意浅近言表。在客观全面的前提下以评论扬弃臧否,总结政教得失。为读者扫清障碍,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打下坚实的雅乐基础与广阔的礼乐视角。
正文
立冬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皁,迎气于黑郊。礼毕,皆衣绛,至冬至绝事。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绝事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绛,至立春。诸王(五)时变服,执事者先后其时皆一日。
日冬至、夏至,阴阳晷景长短之极,微气之所生也[1]。故使八能之士八人,或吹黄钟之律间竽;或撞黄钟之钟;或度晷景,权水轻重,水一升,冬重十三两;或击黄钟之磬;或鼓黄钟之瑟,轸间九尺,二十五弦,宫处于中,左右为商、徵、角、羽;或击黄钟之鼓。
先之三日,太史谒之。至日,夏时四孟,冬则四仲,其气至焉。先气至五刻,太史令与八能之士即坐于端门左塾。大予具乐器,夏赤冬黑,列前殿之前西上,钟为端。守宫设席于器南,北面东上,正德席,鼓南西面,令晷仪东北。三刻,中黄门持兵,引太史令、八能之士入自端门,就位。二刻,侍中、尚书、御史、谒者皆陛。一刻,乘舆亲御临轩,安体静居以听之。太史令前,当轩溜北面跪。举手曰:“八能之事以备,请行事。”制曰“可”。太史令稽首曰“诺”。起立少退,顾令正德曰:“可行事。”正德曰“诺”。皆旋复位。正德立,命八能士曰:“以次行事,间音以竽[2]。”八能曰“诺”。五音各三十为阕。正德曰:“合五音律。”先唱,五音并作,二十五阕,皆音以竽。讫,正德曰:“八能士各言事。”八能士各书板言事。文曰:“臣某言,今月若干日甲乙日冬至,黄钟之音调,君道得,孝道褒。”商臣、角民、徵事、羽物,各一板。否则召太史令各板书,封以皁囊,送西陛,跪授尚书,施当轩,北面稽首,拜上封事。尚书授侍中常侍迎受,报闻。以小黄门幡麾节度。太史令前白礼毕。制曰“可”。太史令前,稽首曰“诺”。太史命八能士诣太官受赐。陛者以次罢。日夏至礼亦如之[3]。
注评:
我国古代文明是建构在礼乐文明之上的,乐与天地相和又成为重中之重。本章以汉朝我国冬至为主轴所用礼乐仪轨的研究、注释与翻译。希望能对大家了解真正的传统礼乐文化,有所裨益。
在立冬节气时,于太阳升起前五刻(大约60~70分钟时),在京都的百官都要换成皂色(类黑色)衣服在代表冬季之神的黑郊行礼,然后在冬至的时候换成绛色(深红色,或黑中透红色)。此处与后面的文章因现代人断句问题发生歧义,即究竟是从立冬到冬至穿皂色,冬至到立春穿绛色;还是只有立冬行祭时穿皂色然后立刻于整个冬季换成绛色?笔者认为,是第一种逻辑可能更恰当,从用乐来看也符合汉朝五行更替的习俗。立冬穿黑色,代表顺应冬天的水德与至幽玄守静之德,然而从冬至开始,天地重新向昼长夜短发展,人们便在黑色中加入红色,形成绛色以“助之”——即帮助与融入天地间阳气重新掌握天地的过程(赤色代表夏季的阳气)。所以,在句读(dòu)上,笔者对某些现代版本的断句进行了修改。将其“迎气于黑郊。礼毕,皆衣绛,至冬至绝事。”训为“迎气于黑郊礼毕,皆衣绛至冬至,绝事。”,只有这样,后面的“夜漏未尽五刻,京都百官皆衣绛,至立春。”才通顺。
所以,因为冬季代表着天地万物进入到休息的状态,在这样的冷冬时节,如果不与天地间的自然规律相呼应守成,就像非要光着膀子在下雪天跳舞后得感冒一样自讨苦吃。抛去古代人自然神秘主义的部分不谈,仅就不同的服色来给所穿着之人带来心理变化的影响,和帮助其了解季节的变化,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同样在这时,国家鼓励大家安稳身心,静养体魄。就像放一个寒假一样,官员也不向上汇报,只有在吉祥的日子才聚起来办公。这样的状态,一直维持到立春,大家换上青色衣服的时候为止。而主祭这些的官员要提前别人一天穿上相对应颜色的衣服,并且晚一天换下。
经过周密的计算,冬至日将要到来了。
现代的人类,对于阳历的推算已经不是很难的问题,但对于崇祯大议历以前的中国,“冬至日”计算的精确与否,其实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国家事件。因为如果冬至日测算不准确,后面的二十四节气也会跟随着混乱。在农村生活过的读者应该是有切身体会:在当今阳历已经能够精确计算的时代,每个节气所会表现出的物候出奇的精确。比如在“雨水”后的五天,大雁开始向北飞,“春分”时燕子会增多,再过五天后到十天,开始有雷雨。“冬至”十五天后,虽然山中河流还是结冰的,但泉眼已经开始向外流水,等等等等似乎很“奇特”的现象,被总结为“七十二物候”。
而古代农人何时应当播种,何时应当赶在雨涝前收获,不至于辛苦一年的收成被瓢泼的大雨毁掉等等农业生产的关键,都掌握在由国家颁行的“皇历”之中。如果身在庙堂的历法官员产生了错误,便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历史上因冬至日测不准带来的“人祸”,甚至国家颠覆,不胜枚举。
剥去后代穿凿附会的外衣,雅乐之的本质是检测阳历节气精确与否的手段。
我们当代的雅乐重建的关键,也是要剥去其中后代添加的冗费,为每一位投身于雅乐重建的志士扫平道路。汉代在迎气乐的建立上,诞生出很多杰出的想法与技术方式,我们在其它的篇目为大家进行介绍,本章将以仪式为轴向大家慢慢的展现这一神圣的节日。
冬至或夏至日到来前三天,太史官向皇帝进谒,准备行礼。
到冬至日时,太阳高度最低,地面影长最长;夏至日时,太阳高度最高,地面影长最短。所以在冬至日正午前五刻的时候,太史令与能懂得八音音律的雅乐精湛者在端门左边的塾屋里等待。这些极精湛的雅乐师,被称作“八能之士”[4]。他们的基础是能够把雅乐“八音”,也就是“金、石、土、木、革、丝、匏、竹”这八种性类的乐器演奏通达,而所谓的通达,关键是能够用人耳的审美习惯将并不准的乐律调准。调准的标准是依次根据相生关系,求出当时时令所用律的七个音(或六个音)。能够调准或唱准也不能算是“八能之士”,他们还要能懂得本朝所用律与天象的关系,与重量的关系,与体积的关系,并在这两天进行实验。
图二东汉洛阳城平面复原图[5]
端门,是连接皇宫与天下的重要枢纽,很多重大节庆,或昭告也都是会在端门进行。太予乐官署提前将乐器准备在前殿中,夏至日用赤色涂装,冬至日用黑色涂装,以钟为结尾列在殿西。守宫将其它席位列在乐器位置的南端,大家面向北,尊卑从东向西排列。正德官的席位在鼓席的南方,脸面向西;他们都处在令晷仪的东北方向。阳气到达前三刻的时候,中黄门手持兵器,接引太史令、八能之士从端门进入,到达自己的位置。等到达前二刻的时候,侍中、尚书、御史、谒者都排到阶前。提前一刻的时候,皇帝得亲自来到前殿,安稳身体,静静的等待听迎气乐。
然后太史令走向前,在大殿滴水檐前面向北跪下,举起双手说;“八能之士已经准备好了,请准许开始。”皇帝说:“可以”。太史令便行稽首礼(最大礼节)回答“是(诺)”。站起来后稍稍退一点,回头命令正德说:“可以开始了。”正德回答;“是(诺)”。他们都回到位置后,正德起立,命令八能之士说:“依次开始吧,用竽来配合。”
在此时第一部分音乐开始的时候,时间正好走到了正午时分,太阳处在一天中最向南的正方向。此时进行日影测量,是最为准确的。比如今天冬至日计算准确了的话,八能之士是能够在这提前三天的过程中监测到今天日影处于最长状态,如果今天正午的日影比往年变短了,则证明冬至日其实已经过去了。如果今天正午的日影还不如往年长,就证明冬至日还没来到。这些动作是在前殿东南角的令晷仪上测量的。
然后也要在这时候计算水的轻重,因为热胀冷缩的关系,取出与当时度量衡所表现的一升水,在这个时候刚好应当是重达十三两。这便是在确定冬至日期后,检测气温是否处于正常状态。这部分的测量,是在前殿西南方向的嘉量仪[6]上进行的。我国古代的体积单位由粗至精依次是“斛、斗、升、合、龠”五个单位,而这个最小单位“龠”,其实是雅乐乐器“籥”。据训,籥是一种竖吹乐器。因为它是空心的,所以本身的容积,长度,是制定其它所有计量单位的基础。同时大家也会发现,这个“籥”又是与雅乐的“樂”字同一发音——中国以“樂”为国之大本,真实不虚。故理论上而言,两个黄钟籥/龠的容积,称为“合(gě)”;十个合称为“升”;十个升称为“斗”;十个斗称为“斛”。
在这时的乐队依次奏响黄钟均的宫、商、角、徵、羽音,律管带领着测试一遍,黄钟均的钟带领着测试一遍;黄钟均的磬带领着测试一遍,同样的瑟测试一遍;鼓再测试一遍,加上竽领奏与配合的一遍,全演奏完形成一个三十个音依次行进的乐章。
然后代表用樂来匡正德行的“正德”说:“把刚才调试的五个音和进精准的律制里面(看能不能成功)”,然后用人声先唱出来人类认为精准美好的音高,其它乐器全部奏响融合进去。他们同时相应,形成一种恢弘的音效,但仍以各自五正音为本。如果是黄钟则用林钟和谐它,直到演奏到姑冼的时候,用应钟去和谐它。因为此时的竽不再间奏而是融合进去,故而成为二十五个音组成乐章。值得提醒的是,本系统迎气所用的瑟,事先调成以中央弦为当月之宫,然后五正声排开。
音乐演奏结束后,正德说:“八能士请根据刚才的合乐的情况各自向上汇报结果。”于是出五个人,每个人把自己要上疏的言论记在板上。向上言奏,大致格式是:“臣某某说,今月某天,某个干支日,冬至。黄钟之音与天象相和谐,象征着君王的道理被践行了,国本的孝道也得到了褒崇。”
但如果某个环节实验“失败”了呢?这便是不吉的兆头。这时太史便会收起来他们各自的板书,用皂色(黑色)的袋子封起来送到西陛,跪下来授给尚书,然后转身对着正殿,向北行稽首礼,奉上密奏。尚书再授给中常侍,中常侍收到后报知皇帝。
由于人员众多,礼仪的过程有小黄门举着幡旗指挥节制。太史令向前说“礼仪结束了。”皇帝说:“可以”。太史令便向前稽首说:“诺”。然后命令八能之士去太官那里领受赏赐。在陛前的所有人也依次退出。与冬至礼相同的,夏至礼也是如此。
古人在注评此处时,提出以前圣明的人之所以要作“樂”,不是为了自己娱乐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观察自己施政的得失,所以不能只听少数人的意见,必然要从各种雅乐方向来听取建议。这些人有的精于阴阳,有的精于律历,有的有的精于乐律。就像撞钟的人声音铿锵必是懂法度之人,鼓琴的人声音广大必是宽广如四海之人......所以这些人是能从声音细微的端倪中直到国家方方面面的事情。在冬至夏至的时候,所奏响的黄钟均之宫是黄钟,对应的是君主有没有道,这用黄钟之编钟来象征。它的商是太簇,代表大臣有没有道,用鼓来象征。律管代表乐律,乐律代表历法,历法准了人民就有道.....
蔡邕表述,冬至的时候阳气才开始萌动,夏至的时候阴气开始萌动。冬至的时候连麋鹿都会把自己头上用来斗争的角褪下去,所以在这个季节应当修养不要战争。身体想要静下来,志向也要静下来,所以上位之人便不听讼事了。
作为雅乐系统的一个关键部分,必然也将迎来重建的那一天。
注释:
1:白虎通曰:“至日所以休兵,不兴事,闭关,商旅不行何?此日阴阳气微,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以扶助微气,成万物也。夏至阴气始动,冬至阳气始萌。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夏至阴始起,反大热何?阴气始起,阳气推而上,故大热也。冬至阳始起,阴气推而上,故大寒也。”
2:乐睰图征曰:“夫圣人之作乐,不可以自娱也,所以观得失之效者也。故圣人不取备于一人,必从八能之士。故撞钟者当知钟,击鼓者当知鼓,吹管者当知管,吹竿者当知竽,击磬者当知磬,鼓琴者当知琴。故八士*(曰)*或调阴阳,或调律历,或调五音。故撞钟者以知法度,鼓琴者以知四海,击磬者以知民事。钟音调,则君道得;君道得,则黄钟、蕤宾之律应。君道不得,则钟音不调;钟音不调,则黄钟、蕤宾之律不应。鼓音调,则臣道得;臣道得,则太蔟之律应。管音调,则律历正;律历正,则夷则之律应。磬音调,则民道得;民道得,则林钟之律应。竿音调,则法度得;法度得,则无射之律应。琴音调,则四海合岁气,百川一合德。鬼神之道行,祭祀之道得,如此,则姑洗之律应。五乐皆得,则应钟之律应。天地以和气至,则和气应;和气不至,则天地和气不应。钟音调,下臣以法贺主。鼓音调,主以法贺臣。磬音调,主以德施于百姓。琴音调,主以德及四海。八能之士常以日冬至成天文,日夏至成地理。作阴乐以成天文,作阳乐以成地理。”
3:蔡邕独断曰:“冬至阳气始动,夏至阴气始起,麋鹿角解,故寝兵鼓。身欲宁,志欲静,故不听事,迎送*(凡田猎)**[五日。腊]*者,岁终大祭,纵吏民宴饮。非迎气,故但送不迎。正月岁首,亦如腊仪。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衰,故不贺。鼓以动觽,钟以止觽,故夜漏尽,鼓鸣则起;昼漏尽,钟鸣则息。”
4:《京房转》: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影,候锺律,权土灰,校阴阳。冬至阳气应乐均清,影长极,黄锺通,土灰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均浊,景短极,蕤宾通,土灰重而衡低。进退于先后五日之中,八音能各以候状闻,太史合封上效则和,否则占。
5:钱国详《中国古代汉唐都城形制的演进》《中原文物》,第四期
6:嘉量是中国古代对体积的标准量器,全器分斛、斗、升、合(音gě)、龠(音yuè)五个容量单位。是根据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的古制设计。
《周礼·考工记》载:“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鬴(lì,音:力)。深尺,内方尺而圜(yuán,音:园)其外,其实一鬴,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之宫。槩(gaì,音:概)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
赵越工作室
是音乐家、学者、雅乐传习人赵越先生的对外工作地方。设有总务部,秘书部,联络部三个行政部门和中和雅乐团、太和乐署、中和书院、清燕乐坊,雅乐传习所(各分所),肖戉学院六个职能部门与板块。
其主要工作为:
:链接各职能部门,落实具体项目的处理,落实产学研的成果。
:人事、法务、财务部门。
:负责演出接洽,经理,与秘书部联动。
一、演出:
1.负责一般性对外的雅乐展演,对外交流与宣传。
2.负责一般性对外的古乐,通俗音乐的演出
3.负责高规格对外礼乐宣导,囊括礼源制定,乐源考据工作。
二、教学:
1.全国各负责对内雅乐师与雅乐讲师的培训,由工作室授权。负责招考、教学、培训、年审工作。
2.负责一般性德才教育的建设与研究。其囊括乐舞、体育、美术三大板块。乐舞为核心板块,其中包含中国民族管弦乐、西洋管弦乐和中西方舞蹈人才培养。优秀教师与学生推荐入雅乐传习所学习与工作。
三、学研:
1.负责古代雅乐与乐论典籍、现代当代的研究结果的整理,出版工作。
2.负责落实雅乐重建工作的教育与实践纠错工作。
3.负责一般性德才教育的建设与研究。
编辑:杨从文、朱哲琦、赵伟琦
排版:杨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