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京味生活的烟火气,北京东四街区还不错

北京,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然而,作为五朝古都,历史给这座城市沉淀的人文底蕴,却不曾改变。它的根基就深藏在红墙青瓦里,老街胡同中。

每天早晨,当车流开始密集,城市喧嚣忙碌起来的时候,距离天安门不到三公里的东四老街也舒缓有序地醒来。遛鸟、打拳,清脆悦耳的鸽哨声,这些都是老舍先生笔下最恋恋不舍的老北京记忆。

东四街区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整齐,街巷排列十分有序,房屋的样式和格局也极为地规整,彰显着京城的庄重与大气。位于东城区中部的东四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城极具代表性的地理坐标。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至东四北大街,北为平安大街,南面与朝阳门内大街相连。这片总面积48.8公顷的老街区,如今依然保留着元大都时期的结构格局。走进这里,仿佛有一种穿越历史,回到过去的感觉。

贯通东西的十多条胡同整齐排列,坐北朝南的四合院紧密排布,浓缩着京城的风貌和历史。青砖灰瓦间,老墙旧屋里,沉淀下一代又一代北京人最接地气、最有烟火气息的京味生活。

胡同都是东西的胡同,从东到西也就是米左右。这样的距离安排有十户,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条整齐划一的胡同。“方正格局,规矩有序”是东四街区最大的特点。这种布局严谨、横平竖直的设计,源于元大都的建成。公元年,52岁的忽必烈决定,为拥有世界最广阔国土的元朝,修建一座宏伟的都城。然而,当时的蒙古族高官和士兵,他们的生活礼仪有源自于游牧民族的风俗习惯,对于都城如何设计规划并不了解,只能效仿前朝,按照《周礼·考工记》中的规矩建城。

《周礼·考工记》中规定,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南北为经,东西为纬。每一条干道的宽度都有规定,王城是九轨,诸侯是七轨,大夫是五轨。九轨,就是九辆马车的车轨,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6.6米;七轨相当于12.9米。街道有严格限定,巷弄的宽度也有规划,按照当年官轿“方四尺”的标准,九米宽的胡同可以让两架官轿并排通行。纵横交错的道路,方格网式布局,把全北京城划为五十个坊,位于城东的寅宾坊和穆清坊,就是今天的东四三条到八条建的六条胡同。这种布局设计,也奠定了今天北京城的基本格局。

中国过去有个说法叫天圆地方,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地下人主住的地方,必须是方方正正的,这就是一个规矩。方正从一开始建城和住房就规定好了,而这种规则出现以后,给人首先一种心理上和物质上的统一的一个思想,就是你要按规矩办事。

自元大都建好后,人们走在横平竖直的路上,住在板正规整的房里,衣食住行皆有规矩。七百多年的时光中,东四街区迎来送往无数人家,也见证着北京城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