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不是源于日本,其真正的祖宗在这里

北京手足癣哪里医院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6.html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英文是为Craftsman’sspirit,日文成为“匠の精神”。自古以来,工匠以炉火纯青的技艺、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精雕细琢的职业精神,见证了平凡中的伟大。只是当今中国,动辄则被批评缺乏工匠精神,援引日德之工匠精神云云,言之中国缺乏工匠精神的土壤,可是中国真的就缺乏工匠精神的吗?

周礼的考工记有记载:“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实际上把百工之事,提升到圣人之作的高度。其上,对车、兵、礼器、磬、练染、建筑、水利等都有详细的论述。

而庄子中有记载:“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犹鬼神。鲁侯见而问焉,曰:“子何术以为焉?”对曰:“臣工人,何术之有?虽然,有一焉。臣将为鐻,未尝敢以耗气也,必齐以静心。齐三曰,而不敢怀庆赏爵禄;齐五日,不敢怀非誉巧拙;齐七日,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当是时也,无公朝,其巧专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观天性,形躯至矣,然后成见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与!”。简而言之,不过“专注”二字。

专注

说起工匠精神,有一位祖师爷级的人物是无法绕过的,那就是鲁班大师。鲁班是春秋时鲁国人,又名公输班,其人创造了大量工具,诸如锯、曲尺、墨斗、云梯、石磨等,是后世所有匠人的鼻祖。据传鲁班还曾制作一只木鹊,可连飞三日不落地,可谓匠心独创。在大众的心中,鲁班已然封神入圣。

还有一个无名的工匠群体,不得不提及,即刻碑工匠,由于种种原因,石碑的雕刻,在中国一直延续几千年,知道现代依然存在。尤其对于书法来说,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书法都是由专门的书法家来书写的,而刻碑的工匠则未必精通书法,则就天然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书法的失真问题,而刻碑中,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而最能体现中国工匠精神是“勒名制”。多次的秦代考古发现,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追溯到相关责任人。是为“物勒工名”。而《吕氏春秋》中也有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以情。”而长孙无忌主持修订的《唐律疏议》中,也对物勒工名有着详细的规定,载曰:“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

北宋哲宗六年,将作监第一次编成《营造法式》,由皇帝下诏颁行,哲宗当时的年号为元祐,又名《元祐法式》;其后哲宗又命李诫重新编修。李诫拥有10余年修建工程之经验,参阅文献和旧有制度,收集工匠论述的技术要领、规格流程,终于编成流传至今的《营造法式》。全书共计36卷分为5个部分:释名、诸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前面还有“看样”和目录各1卷,图文并茂,详实可靠。此书足以代表当时世界的最高制造水平,其匠心之诚,不言而喻。

因为中国的政治制度,尤其是明朝之后,朱元璋同志在设计明帝国的发展方式时,意图将整个社会的阶层固化下来,工匠的子子孙孙依然是工匠,这样虽然使得工匠家族无法依靠其他途径来提升其社会地位,但也造就了传道数百年的工匠世家。

而明代参与修筑北京城和皇宫的蒯氏家族和马氏家族,就是著名的营造世家。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工匠精神,需要的是匠心,专注无旁骛,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实际上是渗入华夏民族骨髓中的,只不过在物资短缺的年代,加上社会动荡,工匠精神没有得到很好地继承,不过近年来有所复苏。只是工匠精神更多地是一种态度,不只是手工和艺术,在现代集成制造和智能制造领域,工匠精神也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