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藏是如何问世和流传的

《归藏》一书,在《周礼》中与《周易》和《连山》合称“三易”,可以说是研究《周易》时不可绕过的一部书。

然而这部书在宋代以后就散佚,直到年王家台出土秦简《归藏》,人们才能够再次一睹其真颜。

有关这部书的面世和流传情况,简要如下:

一、《归藏》的问世和流传

从《归藏》的卦名全部抄袭《周易》可以看出,《归藏》是在《周易》之后才成书的。

从秦简《归藏》中记载的周穆王和宋君、“平公”等名字可以看出,这部书绝对不早于春秋。

最早记载了“归藏”之名的,是《周礼》这部书。

“(大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周礼·春官宗伯·大卜》

“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周礼·筮人》

根据《周礼》的说法,《归藏》之所以和《周易》、《连山》并称为三易,是因为它们都有六十四卦。

至于这“三易”究竟是什么时候写成的?《周礼》并没有说,于是汉代的人就开起了脑洞。

王充(公元27年—约公元97年)就说:

“古者烈山氏得河图,夏后因之,曰《连山》。(归藏)氏之王得河图,殷人因之,曰《归藏》。伏羲氏得河图,周人因之,曰《周易》。”——《论衡.正说》

按照王充的说法,三易各有来源,各自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圣王和朝代。

这个说法,不仅把《周易》的年代推到了西周,顺带也把《归藏》和《连山》的年代推到了上古时期。

然而,我们已经用大量事实证明,《周易》是战国初期的书,《归藏》抄的是《周易》,年代也不可能早于战国。(有关《周易》年代及作者,详见本号系列文章列举的大量证据)

因此,《归藏》这部书,实际上是战国时期仿照《周易》编撰而成的,因为采用了和《周易》相同的卦名和卦象,所以被列为三易之一。这部书被记载在《周礼》中,东汉时期还在流传。

二、《归藏》汉初已亡?

奇怪的是,《隋书.经籍志》里记载:“《归藏》汉初已亡。”

认为《归藏》早在西汉初年就已经失传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因可能是这样的:

《归藏》这个名字头一次面世是在刘歆整理的《周礼》中。

刘歆之前的太史公司马迁,没有提到过这本书。

刘歆之后的班固编《汉书.艺文志》,也没有提到这本书。

《周礼》这书,很多人怀疑是刘歆伪造的,即使里面有不少古老的材料,但是也掺了不少他自己的私货。所以郭沫若就怀疑,《归藏》也是刘歆等人瞎编出来的名字。

因此,《隋书.经籍志》里便猜测:《归藏》在汉初就已经失传了。

三、《归藏》何时失传?

可是,我们在中已经有大量证据表明,东汉的桓谭不仅知道《归藏》的字数和收藏的地方,张衡还引用过其中的原文,《经籍志》说它在汉初就失传了,并不符合事实。

那么,为什么司马迁和班固都没有提到《归藏》呢?

原因可以分析一下:

有两种可能:第一,司马迁有可能没有见过《归藏》,班固可能也只是听说过这本书,并没有亲见,所以没有写。

第二种可能,司马迁和班固都见过《归藏》,但是发现里面充斥着各种嫦娥奔月、后羿射日这样的故事时,充其量也就把它当成一部像《山海经》一样怪力乱神的故事书罢了。而对于这类书,司马迁的态度一概是这样的: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同样,《经籍志》里一面说《归藏》“汉初已亡”,一面又说“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类圣人之言”。

呜呼!原来在《经籍志》的作者眼中,《归藏》应该是像《周易》那样载圣人之言

的经典,不可能是“唯载卜筮”的筮书。这就难怪他认为晋中经里面的那《归藏》是假的,并进而认为东汉刘歆等人见到的《归藏》也是假的,真正的《归藏》早就在汉初失传了。

他怎么会想到,那本汉代之前就被“失传”的《归藏》也被我们发现了,而且它确确实实只是一部仿《周易》而作的卜筮之书,没有什么圣人之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