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古人如何度过炎炎夏日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学研究院 http://m.39.net/nk/a_5154122.html

冰窖是用来储存冰的。古代的先民,往往在第一年冬天,将冰块从河里取出来,储存在冰窖里,以备来年之需。中国的冰块储藏历史很长,《诗经》豳风·七月中有这样的记载:“二月二,冰水冲刷,三日于凌阴。”“凌阴”就是冰窖。《周礼》《太史第一·凌人》中记载:“凌人掌,十一月二,命人割冰。”我国早在周代就有了“冰窖”储存冰块的习惯。

紫禁城中也有用来储存冰块的冰窖。《大清会典》卷七十四条“藏冰”中的“工部”中所载的“紫禁城内窖五号,藏有二万五千块冰块”。紫禁城在历史上有5个冰窖,现在共有4个,分别位于隆宗大门西南米,所有的建筑都是一样的。每一座冰窖都建在围墙里,南北布局,外面是硬山屋顶,灰瓦面,室内是半地下室,两层楼高约两米。

每个冰窖的内部都有11米长,6.4米宽,地面上铺着大块石头,角落里有一个凹槽,可以让冰水从这些凹槽里流出来。建筑内部的墙壁从下到上,先是一道1.5米高的石墙,然后是2.6米高的条状砖墙,然后是拱形屋顶。券顶至房顶的高度相差2米左右,中间填满了灰。该建筑的墙壁厚度大约2米,没有窗户,只有南北两个入口。年,冰窖的内部被改造成了一家餐厅,增加了地板和木质柱子,将地下室分成了上下两个区域,不过并没有影响到冰窖的内部。

紫禁城的冷库建筑至今尚无文献记载,而作为皇室建筑的畅春苑冰窖的建造则有详尽的记载。康熙三十九年六月,康熙皇帝下令在昌春苑内修建四列24个冰柜,每个冰柜都有23米长,6.1米宽,可装30,个冰柜。

据史料记载,畅春园的冷库是一座半地下建筑,与紫禁城的冷库一样,是一个圆形的拱形建筑,墙壁厚实,屋顶是瓦屋顶。畅春园的冷库采用了豆渣石板铺砌的台阶和地板。豆渣石,也叫麦饭石,它的主要矿物为火山岩,是一种复合矿物和药用岩石,对生物无毒无害,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在冰水溶解后,豆渣可以吸附和分解水中的游离氯、杂质、有机物、杂菌等,同时提供矿物质,从而避免水体的变质。紫禁城的冰柜地板,其材质或与畅春园的冰柜地板材料相似,或具有同样的冰水净化作用。

由于古代没有制冰的设施,所以冰窖中的冰都是从自然中取出来的,历史上有“打冰”的说法。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写道:“三九日,以冰为硬,以夜击之,其音似凿石,谓之打冰。”三九之后,冰块虽然坚韧,但也不能用了。”这句话说,三九天是最好的,因为这是最硬的时候。打冰的时间应选择在晚上进行,因为晚上的冰块不易溶解,便于储存。

这些冰来自紫禁城周围的河流和湖泊。“謻门”是古代的冰室之门,由潘荣陛所著,在《帝京岁时纪胜》中有这样的记载:“十二月初八,御河筑冰窖,以河为库,以冰为库,以冰为库,以冰为库。”从上面可以看出,“通河”、“御河”、“太液池”都是用来打冰的。《大清会典》卷七十四条“工部”中有一条规定:“用一尺五寸为一尺。”

第二年,当天气转暖的时候,人们就把这些冰拿出来,以备御寒。《帝京景物略》卷二,《内外·春场》中有记载:“立夏之时,开冰,赏文武百官。”《燕京岁时记》中的“赐冰”中记载:“从夏至立秋,京城各府都有封冻。到时候,工部会颁发冰票,让他们自己去领,数量和质量都会有差别。”

从第一个冬季开始,到次年的夏天,冰被放藏,在这段时间里,冰的三分之二会融化。古代人对此深思熟虑,《周礼》《天官冢宰第一·凌人》中有“三其凌。”即“备消释”所需的三倍于此的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