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三足鼎立拍案叫绝的鼎和案是什么样

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浙江西湖美术馆正在举办越王时代,吴越楚文物精粹展览,时间从6月6日起到9月6日至。其中一楼是越国文物展,二楼是吴国文物展,地下一楼是楚国文物展。

我们现在已经看到地下一层的楚国文物展了。楚国,就是现在的湖北地区,出土了大量的文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的生活器具是什么样的,和我们现代的有什么不同。

这个圆咕隆咚像个冬瓜的是什么啊?头上长角,身上带花纹,底下还长脚呢。

原来这个东西叫几何云纹铜敦。敦,是中国古代食器,在祭祀和宴会时放盛黍、稷、稻、粱等作物的器具。俺想来想去,这个铜敦大概相当于现代的米缸或者是米桶吧。这个几何云纹铜敦,呈球形,除盖口有三个衔扣卡口外,其上下两部分是完全一样对称的,都有三个兽首钮、云纹等等。

这个来头可大了。两个长方形的盒子为什么这么珍贵呢?

原来这个叫楚屈子赤角铜簠(fu三声)。我们已经见多了,盉、鼎、簋、樽、敦等等,今天又一个新名词出现了,我们的智商又被碾压了一次。这个簠是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我能说这就是个超级大饭盒吗?

这件铜簠之所以珍贵还是因为内部有铭文了,铭文证实这是楚国屈氏家的器具,也是仅存的屈氏之礼器。

这个我们大家都知道了,我们来复习一个成语:三足鼎立。

这个叫邓公乘鼎,就是最常见的鼎的制式了。内有铭文,证明是邓公乘自作。

这个是大花瓶吗?古代没这么奢侈吧。

原来这个是铜壶,酒器也。一般情况下我们理解的壶都是带把的,这个铜壶没把啊。原来带把的叫提梁铜壶了,或者叫提梁铜盉了。我们常见的把如果跨在酒器上面,叫提梁铜壶,侧面把手差不多叫提梁铜盉了。

这个不用说,是铜灯了。

灯盘中有个竖起来的针,用来插蜡烛了。严格讲这个不是铜灯啊,这个是蜡烛台啊。

其他的一些花花玩意。

这个是凤纹铜熏杯。顾名思义了,放熏香的玩意了。

铜提链炉。

看了这么久,大家对专家给文物起名字大概有点数了吧。这个是个炉子,估计是烧炭取暖的,因为是铜的,所以叫铜炉。它有两个提手,以方便拎起来移动方便,所以叫铜提炉。但是提手又是铜链做的,所以最终名字就成了铜提链炉。

好了,今天的春秋铜器具就学习到这里,最后再送大家几个漆器制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两千多年的漆器,能保存成这样已经很了不起了。这个叫彩绘龙凤纹漆案。

漆案,就是我们看电影经常能看到的,古代皇帝宴请王公贵族吃饭,大家分别排坐在皇帝下面两边,每人身前放的小桌子就是这个漆案了。

最典型的像是鸿门宴的剧照,为了不侵权,俺就不上图片了。想起来一个成语:拍案叫绝,拍的就是这个案了。张艺谋的电影《影》里面也有类似剧照。其实只要是古装戏宫廷里面宴请吃饭,大家差不多都是盘坐在案前吃饭的,到不一定是漆案,反正就是案了。

这个是耳杯。

耳杯,用于盛酒或羹的器具,其双耳像鸟翼,又叫“羽觞”。这个通俗的说就是现代的酒杯了。

漆豆,左边这个是雕刻彩绘鸟形漆豆,一般认为,漆豆是装食品的容器。

又来一个圆形的盒子。这难道不是装饼干的盒子?

原来这个叫漆奁(lian二声)。奁,本义为大号盛食器具。后来也指古代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

俺的上篇文章发了一张樽的铜器照片,有对文物比较有研究的网友就对此文物的命名产生了疑问,说这个是不是应该叫奁呢?今天俺把上次那张铜樽再次贴上来,和上面的漆奁比较一下,发现造型还真是几乎一样啊。至于是铜还是漆,这个不重要,制作材料不同而已。

那么问题来了,樽和奁到底如何区分,还是专家投票来确定呢?大家有什么看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