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司马》:中秋,教治兵,如振旅之陳。中秋原指阴历的秋分,在八月十五日,是夕月特别亮而圆。
据说秦始皇时已有拜月活动,汉武帝曾建俯月台赏月,魏晋以来,祭月、拜月逐步演变成赏月的风俗。其时关于月的诗赋频出,名作有晋傅玄《明月篇》、梁沈约《应王中丞思远咏月诗》、北魏魏收《月下秋宴诗》等等。
唐代帝王喜爱中秋赏月,据说唐玄宗就是在中秋夜与杨贵妃定盟约,并筑高台说要与杨贵妃年年望月。唐朝文人关于赏月的题材更多,还传播到新罗。
传说中,唐玄宗还被术士罗公远邀请上月宫,某年的八月十五晚上,罗公远侍奉唐玄宗赏月,邀请玄宗去月亮上一游,取一桂枝向空中一扔,就变成一座银色的大桥。
罗公远请玄宗一起登上大桥,大概走了数十里,来到一个大城阙下。罗公远说那是月宫,有几百位仙女,穿着白绢宽袖的衣服,在广庭跳舞。
玄宗问这是什么乐曲?罗公远说是《霓裳羽衣曲》,玄宗默默记下乐曲的声调。舞闭回桥上,前面走着,后面的桥随之消失。玄宗召来乐官,按照他默默记下来的声调谱写《霓裳羽衣曲》。
当天晚上,玄宗送金钗钿盒做定情信物送给杨贵妃,又把丽水镇库紫磨金琢成步摇亲手插在杨贵妃的鬓角,并对宫人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还谱曲《得宝子》。
到了宋代,中秋节一词正式出现,根据南宋人的记载,北宋时中秋节已经相当盛行,其风俗逐渐从宫廷普及到民间,中秋节应景的食品、糕饼、果类不胜其数,糕饼有月饼的专称,《东京梦华录》及《武林旧事》等书都有细致记载。
中秋节吃月饼,在唐代君臣吃饼已经是一种时尚。饼有多种名称和类别,但是没有月饼之名,到了宋代,赏月吃饼成为习俗并盛行,文人诗篇不乏记载,根据《武林旧事》记载当时流行蒸作的糕饼已经有荷叶、牡丹花、芙蓉各类花样,其中还有月饼一目。
元代皇帝也从汉俗过中秋,根据陶宗仪《元氏掖庭记》记载,元武宗曾于正大二年中秋节在宫中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明清的中秋节活动更加盛大,吃月饼之风更遍及民间,有关中秋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中秋佳节吃月饼赏月,是很应景的赏心悦事。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