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就建立了周朝,没过多久,周武王就去世了,年纪尚小的周成王继位,他的叔父周公负责辅政。
周公汲取了商朝的“九世之乱”的教训,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从周武王过后,周朝的六代天子都是严格按照这这个嫡长子继承制来执行的,这样王位的更替才能比较平稳。
但是,在懿王之后的王位继承就出现了问题,按嫡长子继承制来看的话,本来该太子燮继位,结果他的叔叔却做了皇帝。周孝王之所以能违背礼制夺取王位,是因为当时的周朝在统治上面出现了问题。
周昭王时期,周王室的统治已经变得不是很稳定了。之所以会导致这种局面,是因为之前的“成康之治”积累了很多的财物,再加上当时的天下也很太平,因此,周朝的统治阶层们整天不处理政事,沉迷于宴饮与打猎这些。而周昭王是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到处去攻打其它国家,虽然徐夷、淮夷在他的攻打之下,被他征服,东南之夷二十六国也开始臣服于周朝,可是周朝的国力也因此遭到了重创,在面对国内的一些重大事变时也没有多余的力气去过问,周昭王的名声也开始变得不好。
当时鲁国发生政变,姬沸把鲁幽公杀了,开始自己称王,是为鲁魏公。鲁魏公为了皇位杀害君主,破坏了周朝的继承礼制,可以说是十恶不赦,周朝本应该派人前去征伐叛逆,让礼制得以恢复。
但令天下诸侯感到意外的是,周昭王面对这件事情时,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周朝的统治,是建立在周朝礼制的基础上的,而周昭王却不在意这个。因此,那些诸侯国的胆子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起来,经常做一些违背礼制的事情,礼崩乐坏”的势头开始显现了。
然而周昭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危机,他依然很好战,前后两次率军去讨伐荆蛮,结果却死在了敌人的手上。
周昭王自己死于南征,他率领的周朝主力军队,也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不少。此后,周朝的军事力量被大大消弱,原来已经投降的戎狄人,也开始有了行动,这就是后面灭了周朝的戎敌之战的开端。周国内一些诸侯看见周朝的实力不行了,也开始有了异心,并且公然藐视朝廷,既不来朝拜也不来进贡。
到了周懿王时,周朝的状态越来越不好,经常遭到周围蛮族的入侵,因此周朝的衰败变得越来越严重。
周朝的统治危机,使统治阶层产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找一个能力强劲的人来挽救一下这个局面。因此,周懿王去世后,他的叔叔凭借着他在朝廷里的威望和权势,从太子燮手中夺过了王位,他就是周孝王。
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被剥夺王位的太子燮不得不一直忍受着。同时,他也在诸侯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寻求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在周孝王去世后,太子燮登基,成为周夷王。
夷王登基后,对诸侯们比较温柔,一方面是为了感谢他们的帮助,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力薄弱,他无法对诸侯们采取什么强制措施。
周夷王二年,夷王知道蜀、纪两国前来进贡,于是非常高兴还亲自去迎接他们。但是,他的做法却是在带头破坏礼制。
因为当时有礼制说,天子不应该下堂去接见诸侯,否则就是违背了礼制。损害了皇帝与诸侯之间的尊卑秩序。
周夷王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他的地位还不稳定,然而他却为此付出了代价。结果,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礼节遭到破坏,皇帝的威信遭到蔑视,一些诸侯也开始不进贡。特别是楚国君主熊渠。他竟敢完全无视周礼的存在,自称为王。
面对强大的楚国,周朝虽然非常生气,但却不敢与楚国抗争。当年昭王南伐的惨剧至今仍令时下的夷王害怕,更何况现在的周朝更本比不上昭王时期的周朝。无奈之下,只能默许。后来的人为了给夷王挽回一点名声。便说夷王之所以没有管楚国称王这件事,是因为中原诸侯把他们这样的野蛮人当作野兽,不值得担心。要是称王的是齐、鲁,就一定会去攻打他们,这也算是找了一个台阶下。
但问题是,像齐鲁这样的正统诸侯也很不安定,齐国君主齐哀公不仅多年不进贡,还四处去攻打周围小国,直接无视周朝的权威。
周夷王表面看起来比较柔软,但实际上他很狡猾。他初登王位时,由于地位不稳,不得不向诸侯示弱。三年后,随着王位越来越稳定,他开始试图控制诸侯,恢复周室的威望。
既然齐国是一个大国,如果能控制齐国,其他诸侯也会怕周天子的权威。
姜尚是齐国的第一个君主。武王伐纣他也有帮忙,最后消灭商朝,建立了西周。姜商不仅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也是武王的岳父。因此,齐国是和周朝的关系十分密切。西周建立后,在东边开辟了一大片区域,但远离周的统治中心,周难以控制到那里。因此,他想派他最信任的大臣去那里统治他的臣民,姜尚是最合适的人选。姜尚去了齐地,被封为侯爵。授予了他很大的权力。
齐国原本是一块不超过百里且贫瘠的土地,人烟稀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周边许多小国被消灭,领土扩大了几倍。此外,还加强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逐渐靠着盐和铁带来了收益,人口增多,国家越来越强大。到了西周中期,齐国兵力、钱财雄厚,是实力最强的诸侯国。
周夷王时,齐国君主是齐哀公,是姜尚的下五代孙子,而周夷王是武王的下八代孙子。齐哀公经常对外说,他是周夷王的长辈,长辈不必向后辈行礼,所以他不用去朝贡。而且,齐国离周朝比较远,就算是不进贡,周朝也无法直接施压。
其它诸侯看见齐哀公那样做都没有受罚,于是就纷纷开始模仿。有的诸侯不仅不朝贡,还四处去攻打那些小国家。
为了试验齐哀公的衷心,周夷王专门设了一个局,告诉那些诸侯说自己生病了,以考验诸侯对周朝的态度。
听到这个消息后,诸侯们都去拜访夷王,以示忠诚。但齐哀公就一点也不关心,也不前去探望。
诸侯们对夷王的关心,让他非常高兴,而齐哀公的冷漠无礼,更让他痛恨。于是,他便准备采取行动。
这时,纪王来朝,周夷王的生母是纪国贵族家庭的女儿。因此,纪国和周朝关系也很好。
纪国与齐国相邻,但国力薄弱,无力与齐国作战。纪国一直与强国为邻,就害怕被吞并。纪国见周夷王心里对齐国有很多不满,便趁此机会诽谤齐国,说齐哀公想要造反,纪国想利用周朝的力量来削弱齐国。周夷王听了纪侯的话,就在此下定决心一定要除掉齐哀公。
周夷王三年,周夷王发动了诸侯会盟。
西周时期的会盟是一次很重要的行动。从政治上讲,天下诸侯都响应周夷王的命令,来到指定地点与周夷王汇合。这反映了他们还是比较重视礼制的。从军事角度看,诸侯率领自己的军队到会址接受周天子的检查。这是一次动员国家武装力量的大规模军事演习。通过这个练习,周天子可以评价朝廷的能力。
接到周天子会盟的命令后,即便是像齐哀公这样傲慢无礼的人,也必须要好好对待这件事。于是他便收拾好东西、率领军队踏上了前去会盟的路上。然而,从他决定去的那个时候,他的悲剧就注定了。
齐哀公长途跋涉来到会盟地点,去觐见夷王,但当他刚踏进殿堂时,就被周夷国王下令将其拿下,迅速地将他丢进了大锅里,就这样被活活煮死了。
周夷王杀齐哀公的目的,就是要杀一儆百,让其它诸侯老老实实地臣服于周朝。但也是因为,齐哀公太傲慢,简直不把周朝放在眼里。
齐哀公去世后,周夷王派了一个人去齐国,这个人是他的异母兄弟,后来称为胡公。司马迁认为,齐哀公之所以会被烹杀,都是因为纪侯的诽谤导致的。
齐爱功的惨死被齐国视为一大耻辱。从此,齐国和纪国结下了深厚的恩怨。后人的每一代齐侯都会复仇,一有机会就会发动了对纪国的征伐。公元前年,纪国被灭。从齐哀公被杀到纪国被灭这期间总共经历了一百七十八年。
周夷王烹杀了齐哀公后,其余诸侯虽然一时害怕,但并没有达到强化周朝权威、振兴周朝的目的。西周国力持续衰落。他的儿子周厉王继位后,因暴政,被迫仓皇逃窜,最后丧命于逃亡途中。
结语:在历史上,周夷王烹杀齐哀公的事情,得到的评价并不高好”在一些相关史书上,对于夷王杀齐哀公的理由也很少提及,只说是受纪王蛊惑。也许在司马迁看来,西周的衰败,还是因为周王室的失德,才会导致诸侯国的反抗。仅仅是杀一个齐哀公,是挽回不了局面的。
小思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