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朝科举,很多人会说八股取士,极大的限制了年轻知识分子的思维,使其成为统治者的工具!而科举一途其实在他早期是有积极意义的!
小编认为至少科举打破了封建门阀垄断士大夫阶层的地位!下面我们来说说这个中国古代特色的大明朝科举!
我们都知道科举这玩意在隋朝那会就有了,但是真正把他发展到顶峰造极的地步是明清俩朝。从唐宋以降,科举考试对于国家人才的选拔、跨阶层的流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读书人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就能够步入帝国的官僚系统内,掌握到国家的资源,给予乡里或明或暗的支持。因此,科举考试成为国家政治文化中备受瞩目的大事,上到中央朝廷、中到地方政府、下到百姓家庭,无不看重科举考试成绩。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在科举考试层面,南方也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明朝的科举开办的时间还要比明朝建立的早,明朝是年建立的,而明朝开科的是在年。明朝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殿试。当然乡试下面还有院试,这级主要是童生秀才玩的。乡试什么是乡试,你别看他前面有一个乡,就以为在乡里考的,乡试那是全省的大考。就是省级考试,整个省的所有达到要求的考生都去省会考试。会试呢就是全国大考。殿试呢就是皇帝考,内阁出题目,大概就这意思。
明朝的科举考试虽然分三场,但真正受重视的只有第一场;第一场的题目是本经义4题+四书义3题。所谓本经,就是每位考生在报名时要从《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中确定一经作为自己的专精方向,考试时写4篇以这部经典中析出的句子为题的经义文章;四书义则是从《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所谓新儒学的经典中出的3道题。也就是说每次考试考官一共要准备4*5+3=23道题,而每位考生实际回答的是7道题。
所谓治某经,对明代一般士人来说就是指他科举时报考的是哪一经。好比3+X高考制度里选的那个X(现在还有吗?)。专治某经是士人读书时很早就确定的方向,一般而言是不改的。
就科举而言,这种选经考试的办法至少是从唐代就开始的。毕竟儒家经典注疏浩繁,很难全部精通。唐代明经科以《礼记》、《左传》为两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三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四小经。一般的明经考生要么选一大经+一小经,要么选两个中经;还有其它花式玩法就不介绍了。唐代进士科虽然或重诗赋,或重策文,但《唐六典》规定的进士科里仍然有考一小经+《老子》的帖经(默写经文)的项目。王安石熙宁变法,把进士科变成经义为主,以《诗经》、《周礼》、《礼记》、《周易》、《春秋》为五大经(注意此时大经中有《周礼》而无《尚书》,是荆公新学的特点),《论语》《孟子》为兼经,考生要选择一个大经回答经义10道,再回答兼经义10道。到了元代科举,虽然题量较少(汉人、南人考试是四书题2+本经题1),但结构上已经和明朝一样了。直到清乾隆时,改为五经各考一题。对了,温体仁治的是春秋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