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期间古代人放假吗朝廷给大臣们有什么

清明

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古代一年中分春秋二祭,后来的春祭逐渐演变成我们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

当然,清明节的习俗,不光是祭祖这一项,除了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外,还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清明节在逐步演变发展过程中,还融合了寒食节的一些习俗。在民间的传说中,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忠臣介子推,而特意设立的节日。

其实这是历史的一种误读,它的真正起源并非为纪念介子推,而是沿袭了上古的改火旧习,即《周礼》所谓“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寒食节这个节日,在最开始主要习俗就是禁烟火、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上坟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祭祖

除了融合寒食的这些习俗外,还融合了上巳节的习俗内容。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节日这天,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晋代诗人陆机写到:

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

这个季节,人们为了去掉污秽,开始在黄河里游泳了——也不怕水凉腿抽筋?

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在时间上较为接近,节日习俗上也有很多重合之处,因而,在唐代的时候,这三个节日已经开始融合,界限不是那么清楚了。

在隋唐之前,人们比较重寒食、轻清明,这从唐初许多诗人的描述中就可看出端倪。

荡秋千

到唐玄宗时期,把清明节的地位提升到国家的高度,扫墓祭奠先祖被正式编入朝廷的“五礼”之一。 

当然,既然是重大节日,那朝廷肯定依例放假庆贺,这样才能彰显节日的气氛。在唐代,这两个节日首次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并且合在一起连休。

唐朝全年的节假日是这么安排的:“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到清明四日,八月十五、夏至及腊日各三日”。

除了正常的放假之外,为了庆贺节日,皇帝还要给为帝国尽忠出力的臣子予以一定的赏赐。

在寒食清明的节前,一般传统的习惯是赏赐臣僚们巨烛,或者取榆柳火赏赐,以应“钻燧改火”之意。当然,这并不是固定模式,也有的皇帝不遵循常规,赏赐臣子们别的东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