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这是一个血统贵族崩溃的时代,但是有些贵族依然还在。新贵族登上历史舞台,首先破除了“龙生龙,凤生凤”的传统迷信。大量底层人物,通过读书做学问,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登上政治舞台。
孔子在这个大潮流中,是微不足道的一种存在。如果没有后来读书人不断地“神圣化”,或许孔子早被遗忘在某个历史角落里了。即使是专门有“造圣运动”,被神圣化的古人多了,彭祖被传为八百岁,老子被传为太上老君。如果没有封建统治者的加封,如果不是被作为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存在,孔子也不会遭遇后来的“政治清算”。
孔子祖上是大贵族,他的祖爷爷是宋穆公的托孤大臣,但是在后来政治斗争中被杀了。华父督在看上了孔子的祖奶奶,说“艳而美”,当时宋国跟郑国打仗,孔子的祖爷爷是负责军事的大司马。10年中打了11仗,互有胜负,但是百姓吃不消了。华父给宋殇公进谗言,把战争灾难全部归于孔父。于是杀孔父以平民愤,顺手霸占了孔子的祖奶奶。从此孔父家道中衰。
孔父嘉死后,他的后代“畏华氏之逼而奔鲁”。按今天的说法,是从河南商丘,逃亡到了曲阜。孔父嘉(宋)→孔防叔→孔伯夏→叔梁纥→孔丘仲尼,在鲁国繁衍了三代,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当上了陬邑宰,大概是个县级干部,地位不算太高,但是属于统治阶层的。孔子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
关于孔子的身世,人们津津乐道是“野合”。这个词语从古到今,就一个意思,即非法性交,或男女苟合。但是宋代的儒生不干了,圣人的父母怎么能干出这种事呢?找了一万个理由来为孔子开脱,说孔子父亲66了,母亲才19,按照礼法男性婚期是16至64岁,女性婚期是14岁至49岁,孔子父亲超龄了,因此是不合礼仪的。这些人也真会胡扯,他们忘了一件大事,先秦的社会风气跟宋代的风气是完全不一样的。女子未婚先育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宋人接受不了。
据说孔子是在夫子洞出生的,这个夫子洞在野外,曲阜郊外的尼山上。且不管这是不是当年“野合”的“战场”,但从这件事能看出孔子母亲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另外一件事也能说明问题,孔子三岁丧父,十七丧母,他把母亲的棺材放在街上到处打听他父亲的墓地。他母亲从来没安排他给父亲扫墓,也不太讲他父亲家里的事情,以至于长大后的孔子不知道母亲要往哪里埋。
孔子的前半辈子在鲁国,小时候在姥姥家里长大,孔子弟子中有八个人是出自颜氏的,这些人都是姥姥家这边的穷亲戚。其中最出名的是“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颜回先他父亲辞世,颜路也是孔子的弟子,因为没钱买棺材,找孔子看能不能把车卖了。孔子说,我是大夫,大夫出门怎么能够没有车?可以看出来,这些人一直到晚年,始终没有解决经济问题,生活贫困,而是喜欢穷讲究。
要说孔子对赚钱不感兴趣,那是说不过去的,孔子本人讲过,如果富贵可求,哪怕是当个驾马车的人,他都愿意去干。执鞭之士社会地位很低下了,但是孔子不在乎。即便是如此,孔子讨厌种地的这些劳动者,说他们是小人。饿死不种地,这是有传统的,士大夫向来是食采邑地,丢不起这个人。后来的项羽也是这个德行,情愿在咸阳饿死,也不能放下身段去找份工作。
十五志于学,孔子学礼的时候,最喜欢去“太庙”观礼,每次去都问东问西的,像极了十万个为什么。太庙就是周公庙,离孔子小时候居住的阙里不远。孔子的大小在这种文化熏陶下长大,他爱母亲、爱阙里、爱太庙、因而爱上了西周的一切。在他眼里,虽然尧舜时期是黄金时代,但是身体力行的不是跟尧舜学习,而是极力主张恢复西周时代的社会秩序。只有周礼是完美的,夏商都不行。
孔子17岁丧母,19岁结婚,20岁生孔鲤。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了,生个儿子能收到国君的祝福,这不是平常人家的待遇。但是季平子不吃他这套,孔子穿着丧服去季平子家赴宴的时候,被管家阳货轰出来了。这里面有古人的笔墨官司,服丧三年,除了穿麻戴孝,还得禁酒肉的,这期间能不能出席这种场所?刚服丧就着急结婚,或者是三年丧期不满就结婚,似乎都不太符合礼仪。这都是宋代那些搞礼教的人,跟反礼教的人互相吵吵出来的。
三十而立,孔子似乎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成就,但是收了几个徒弟了。因为懂得“周礼”,在当时也小有名气了,齐国的晏子到鲁国出差,曾向孔子问礼。孔子本人说,不知礼,无以立。不学礼,无以立。或许他说的“而立”是这个“知礼”的意思,并不是今天人说的成家立业。
四十不惑,34岁的孔子去了一趟周王室,据说孔子就是在这一年第一次向老子问礼。35岁的孔子去了齐国求官,55岁的齐景公说我老了,用不了你了。孔子并没有直接打道回府,而是沉迷于齐国的《韶》乐,三个月都不知道肉的滋味。这可能是他在齐国最大的收获了,回去后孔子开始教书育人,当官的资本我有了,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孔子认为自己倒了“不惑”的境界。
五十知天命,孔子11岁-42岁是鲁昭公在位期间,鲁昭公去世后,鲁定公继位,执政大臣是季桓子。孔子不是不想当官,而是不能当官。17岁把他挡在季氏家门外的阳货,又把孔子扣起来,逼他答应各种条件才放了他。孔子见这个阳货也是够够的,专门挑了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送礼。这时候孔子已经47岁了,从自己想当官,阳货不让当,到阳货想让孔子当官,孔子不当。这个过程中,孔子说他知道了一个叫做“天命”的东西。
孔子知天命之后,全部的活动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从政。到这个年纪已经老老实实做了二十多年的学问了,在不当官就没机会了。巧了,孔子51岁的时候阳货出事了,绊脚石没了,这年孔子当了鲁国的中都宰。他把是县级干部,他是国君脚下的都城干部。天子脚下好升官,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52岁的孔子升任司空,继任大司寇。酝酿了两年,弄死了少正卯,开始堕三都计划,实际上是剪除地方割据势力,权利收归中央,但是失败了。公山弗扰攻鲁定公,孔子坚决打击平了叛乱。但实际上鲁国争取还在三桓手里,季桓子看孔子没办法合作,勾结齐国向鲁国试压,孔子被迫流亡。
六十耳顺,55岁的孔子搬不动季氏这座大山,把冉雍、高柴留在国内,自己带着仲由、颜回、冉求等人开始了流亡生涯。57-59岁,在卫灵公手下干了三年,跟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闹出了绯闻,卫灵公死后孔子去卫适陈。60岁经过曹、宋、郑国,在途中差点被宋国司马杀害。沿途碰上很多奇奇怪怪的人对孔子冷嘲热讽,楚国狂人接舆、长沮、何黎丈人等。郑人说孔子是“丧假之狗”,孔子欣然接受了,或许这就是“耳顺”吧。嘴在别人身上长着,爱怎么说怎么说吧!
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61-63岁,孔子在陈湣公手下干了3年,64-67岁,孔子在卫出公手下干了4年。68岁的时候,在孔子学生的“活动”下,季康子召孔子回国。其实季康子主要看上了跟着孔子东奔西走的弟子,并没有打算启用这个老头子。孔子回到鲁国后,孔鲤去世,颜回去世。孔子说这是“从心所欲”,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爱怎么着怎么着吧,反正管不了了。72岁的时候,孔子听说子路被剁成了肉泥,从此不再吃肉糜。孔子说我太老了,很久都没见过周公了,不久后就辞世了。
李零读《论语》:去圣乃得真孔子
李零读《论语》:历史上真实的孔子
李零读《论语》:孔子死后的造圣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