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我华夏衣冠,兴我礼仪之邦我国常见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古圣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中就能知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是你需要去知道的,要知道你所想明的“明德”是什么,知止而后方有定,而后乃为修身齐家治国,最终达到天下平,又或可称为“至善”之境。

如何“明明德”?古时之君子,除《四书五经》外必习“礼、乐、射、御、书、术”六艺,跟随师长,从《四书五经》以及“六艺”中入门,逐步探寻个人心中的志向,当明白自己之志后,便会开始尝试弘扬自己之志的方法;而入仕途,当是古时不二之选。古时除了“举孝廉”、“考科举”外,还有另外一种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分享的“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其功能是为“明乡中长幼之序”,有一种榜样教育的作用,是古时乡人聚会宴酒的礼仪,同时也是古时候向所属的国家举荐、推选能者贤士的一种绝妙的方式。这个礼仪最早出现在我国周朝时期,直到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结束才停止。

“乡饮酒礼”作为《仪礼》中较为出名的篇章,该仪礼以饮酒作乐畅言为主要内容,同时包含着对尊老爱幼、人才培养之事的探讨;其内容涵盖很广,对当时社会具有积极的教化意义。

古代诸侯之乡有乡学,学制一般为三年。学成者中的优秀人选可作为人才推荐给诸侯。为此,每过三年的正月,乡大夫都要作为主人举行乡饮酒礼,招待乡学中的贤能之士和德高望重者,共同探讨文义,并考核准备举荐的学子。

如果乡学连续招生,则乡学每年都会有人满三年之学,则每年都要举行乡饮酒礼。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学校通过一次毕业宴会向国家推荐人才的礼节。另外,一般在乡饮酒之后,要紧跟着举行名为“乡射礼”的射箭活动。

乡射礼中的“射”,说的就是古时候君子“六艺”中的射;而“射礼”则说的是射箭竞技与礼仪的一种结合;乡射礼盛行于先秦时期,每年春秋两季,各乡的行政长官乡大夫都要以主人的身份邀请当地的卿、大夫、士和学子举行乡射礼。因时间、内容以及所邀请之宾客和“乡饮酒礼”雷同,故“乡射礼”一般会在“乡饮酒礼”结束后继续举行下去。

乡射礼会选取六位射艺优秀者组成三组进行比试,与西方的竞技不同,射手射击时,除了需要命中目标以外,还需要彬彬有礼,举止优雅,进退间需从容大度;单组比试结束后,胜者反而需要为败者斟酒,败者则需要大杯饮酒。

“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这种寓文于武,以武兴文的理念,使得原本单纯的射艺,变成了沟通感情,选举俊秀的礼仪,从而也就使得原本冷酷的竞技,变成了“其争也君子”的道德演练。难怪后来的孔圣人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除了“射礼”外,我国的传统弓箭竞技也在年逐渐式微,而在隔壁日本,根据“乡射礼”简化和改变后的射礼早在日本平安时代就演化为所谓的“弓道”,其礼服、礼器、仪式,皆流传至今,并在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与“女儿节”一样成为了当地民间习俗之一。本世纪初,一批西洋求道者的加入,使得日本弓道成为国际的艺术。

正所谓“礼之用和为贵”,“乡射礼”和“乡饮酒礼”虽是两个不同的礼仪,但古时的交通和通讯毕竟不发达,若要一年两次邀请类似的人员并动用类似的物资毕竟显得浪费且麻烦,又因都具备向诸侯、国家举贤的功能,所以基本上古时往往会将两个礼仪连贯的一起举行。

唐贾公彦在《仪礼注疏》中解释道:

凡乡饮酒之礼,其名有四案:此宾贤能谓之乡饮酒一也;又案乡饮酒义云,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是党正饮酒,亦谓之乡饮酒,二也;乡射州长,春秋习射于州序,先行乡饮酒,亦谓之乡饮酒三也;案乡饮酒义又有大夫士饮国中贤者,用乡饮酒四也。

不论是“抓周礼”、“拜师礼”、“成人礼”、“昏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等等等,这些仪礼包含着我国上古先贤们总结归纳的道德准则,也早已经成为了华夏文化的代名词之一,这些承载着华夏文明的礼仪仪式,从浩瀚的远古洪荒中走来,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他们也必将在这个新时代中绽放其奕奕风采!

着汉服,传汉礼,胸怀天下

汉天书院,迎八方有志之士,扬汉家文脉悠长!

下一回,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古时候的“相见礼”何如?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