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成人礼服饰有怎样的特点

古代封建社会的“成人礼”不单是男子冠礼与女子笄礼,在广义上将其看做是几个象征性礼仪共同构成的一个跨度较长的时间阶段应该更为准确:从冠笄之礼开始,到婚礼的完成为结束。三者都属于古代“五礼”制度:“吉、凶、军、宾、嘉”中的“嘉礼”。

01传统儒家视角下的成人礼与其服饰

据文献记载,与“礼”相伴而生的“成人礼”诞生于先秦,并在其后的几千年保持着极强的延续性。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把周礼从制度层面扩展到了礼学思想层面,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成人礼则作为“礼”的制度与思想内涵两个方面的具体呈现,是中国礼仪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之一,与儒家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古代的成人礼发展千年,虽具体仪节在每个朝代多有变化,但总体上遵循先秦《仪礼·士冠礼》中所记载的程序执行:冠礼通过十六个步骤展现个体成年的过程;笄礼类似于冠礼。

服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外显的标志性符号,一直是礼仪活动中的重要的道具,也是礼仪内涵的物质表现。因此古代成人礼的举行也必不可少有服饰的参与,且承担着重要角色。

02明代成人礼服饰重建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新的朝代建立时多承袭前代礼制,再根据具体的时代背景状况进行改进与完善,最终形成具有本朝特色的礼制体系。但明代在建国之初却并没有选择继承元代的礼制,而是舍近求远,选择了以周代礼义为本,辅以唐宋具体仪式细节的华夏儒家礼仪制度。

从宏观层面看来,明代的成人礼制度的重建包含在儒家传统礼仪制度的重建之中,明初的大规模礼制活动首先是为了革除外族统治的残留习俗,恢复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社会秩序,宣示华夏文化的正统地位,是新王国明等级、别贵贱、易风俗的有效措施。而古代成人礼包括的冠礼是“礼之始”,自然在明代礼制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其仪式内容的订立,也是为了从细节上推行德育教化以让百姓“知礼义”。

但从另一方面看来,成人礼的重建这一举措对官方和平民都是有利的,是一个双赢的政策,在维护统治的同时,对培养个人品质,营造社会良好有序的风气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也是延续儒家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手段。

03冠礼服饰

冠礼从先秦发展到唐宋两代也是属于“礼备”但却“人不复行”的情况,早已为大众所漠视。

皇室多继承唐宋。据《明太祖实录》所载,皇室中最先定下的是皇太子冠礼,并规定“亲王冠亦如之”,此时,皇太子与亲王冠礼服饰定为:折上巾、远游冠、衮冕。在其后洪武三年成书的《集礼》中,对先秦到元的冠礼制度进行梳理,并补全了皇帝冠礼,也对先前的亲王冠礼有所改变。

品官大幅简化。明代品官冠礼服饰明初定为“始加缁布冠,再加进贤冠,三加爵弁”。缁布冠、着青衣素裳之服,进贤冠着绛纱服,爵弁着爵弁服。

士庶遵循《家礼》。明代没有选择继承唐宋的官方制度,认为唐宋“虽采士冠仪文,然失之太繁”,最终“以文公家礼为准,而定士庶冠礼。”此处“文公家礼”是指宋代朱熹所撰的《朱子家礼》。但实际上,《集礼》中所规定的庶人冠礼所用服饰却与《家礼》中不大相同。

自明初《集礼》成,定下冠礼仪式及服装后,官方又两次更定皇太子与冠礼,加定皇太孙冠礼。皇帝、品官与士庶冠礼在官方记载中没有再次更定,因此冠礼的更定及补充主要发生在皇室阶级。与此同时,官方在礼服形制规定方面也有一定的改变,如皇室衮冕。由于与冠礼服饰通用,也要考虑到冠礼服饰的变更中。

明代冠礼服饰从上文梳理及论述表明,其服制经过多次更定与补充走向了完善,最终形成了明代特有的冠礼服饰体系。同时这一体系也呈现出几种特点:

一是服制完整,等级鲜明。明代冠礼服饰系统经过几度变化,不变的是对服制的详细规定,从冠服的款式、颜色、图案甚至是尺寸,到配饰细节与穿着要求无所不包,是一套完整且森严的服饰系统。

二是皇室崇尚复古,与权力运作紧密联系。明代皇室冠礼服饰在品类与形制中透露出许多复古倾向,如认为“古色用玄黄,取象天地。今裳用纁,于义无取,当从古。”而将天子衮冕里的下裳改为黄色等。这种崇尚古制的现象主要是为了重回汉文化,显示皇权的正统地位。

三是品官士庶皆不受重视,亦未有改动。如前文所述,品官与士庶冠礼自国初订立后便没有进行过改定。一方面,从史料的记载情况而言,唐宋都记录了冠礼中品官与庶人嫡庶之子冠礼的区别,也多少记录了女性的成年礼“笄礼”,但明代一概不论。

另一方面,自隋唐起冠礼实际已经进入明显的衰退期,即使明太祖重视推行儒家礼仪文化在民间的宣教,也无法使其再次回到秦汉时的鼎盛期。明代也只在一些重视礼法的士大夫家庭与庶民家庭或依《家礼》或简要施行而已,许多方志对此都有记录。

04笄礼服饰

阶级社会中,笄礼虽然作为与男子冠礼相当的女子成年仪式而存在,但其本质上却与男子的”成人”有些不同。冠礼是对男子进行礼义伦常教育的一种仪式,完成礼节后,表示该男子已成年,拥有了参与社会与领导家庭的权利。但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作为男权的附庸,并没有走向社会的权利,只能从父方家庭走向夫方家庭。对男子冠礼进行了详细记载的《礼记》对女子笄礼只有寥寥数句描述。

古代封建阶级社会中笄礼虽从先秦就已有之,但历代记录极少,与男子冠礼相比始终处于缺位状态。无论加笄与否,女子从未改变过其从属于男性的命运。笄礼非但没有赋与女子成人的资格,相反却通过笄礼的实施剥夺了她们走向社会的权力,迫使她们由一个家庭走向另一个家庭,通过结婚的方式获得人生的成年。

05明代成人礼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

1.文化影响

古代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在东亚文化圈中处于文化、经济与政治的中心地位。儒家礼文化也给东亚地区带去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明朝时期,周边国家大多与中国持续着稳定和平的外交联系。《朱子家礼》在这一时期成为在东亚流传最广的礼仪典籍,对韩国、越南与日本都具有一定影响。其中受明代成人礼影响最深的还是韩国。

2.服制影响

人礼服制方面也是朝鲜受到了最大的影响,采用的服饰与明代相似度很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家礼》中朱熹所提倡的“三加之冠服”具体形制的原因,但最为根本的是韩国的李氏朝鲜时代服制本身已经受到明代服制的长久而深刻的影响。

东亚地区在本身已经受到中国成人礼文化的长期影响下,由于明代时期依靠与周边国家友好的关系、《朱子家礼》的广泛传播以及民间士人的深入交流,对东亚国家的成人礼与服饰文化造成了进一步影响。韩国从仪式到服饰几乎全部仿照明代成人礼而行。是受到中国明代成人礼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其他东亚国家的礼仪文化与服饰文化也多少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浸染。直到今天仍然能够依稀看出明朝的影子。在这些国家中韩国与日本对中国成人礼文化进行了最大程度地保留与发展,成为中国现代成人礼实践的重要参考来源。

06小结:

总的来说,成人礼是一种礼仪形式,他能够成为人生教育的重要契机,引导青年形成完善的人格与优秀的品质,作为拥有深刻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十分有继承与发扬的必要。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成人是一个过程,绝不是仅通过成人礼就能够一蹴而就。成人的根本还是通过数十年的教育才能对青年的成长方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成人礼归根到底是属于教育范畴,它能够作为教育的强化手段与引出多年教育成果的触发机制,但教育才是塑造现代青年的根本措施。在日常的教育中不仅重视科学知识的传授,还需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如礼仪、道德与责任义务的相关教育重视起来,才能够塑造德才兼备的“成人”,这不仅有益于青年自身的发展,更能为国家甚至人类社会创造更好的未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