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1]
《诗经周南》
关关雎鸠[2],在河之洲。窈窕淑女[3],君子好逑[4]。
参差荇菜[5],左右流之[6]。窈窕淑女,寤寐求之[7]。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8]。悠哉悠哉[9],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10]。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11]。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大师教六诗,曰赋曰比曰兴曰风曰雅曰颂。”(《周礼春官大师》)六诗即六义,是前人对《诗经》内容分类及表现手法的朴素概括。《风》《雅》《颂》是《诗经》现有编次上的分类,《风》是王畿及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计有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曹、豳、桧、鄘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雅》是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共一百零五篇(又分《小雅》七十四篇,用于诸侯享宴;《大雅》三十一篇,用于诸侯朝会);《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共四十篇(分《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朱熹《诗集传》)。
[1]《关雎》的篇名取自开头一句的两个字。《诗经》每一篇的篇名都是用该篇第一句中的词语,一般以用二字为多,也有用一字或三、四字的。因此,篇名不一定有什么实在的意义。
[2]关关雎(jū)鸠(jiū):关关,拟声词,雎鸠鸟和鸣声。
[3]窈(yǎo)窕(tiǎo):文静而美好。
[4]逑(qiú):配偶。
[5]荇(xìng)菜:一种水草,可食。
[6]流:同“摎”,用手捞取。
[7]寤(wù)寐(mèi):寤,醒。寐,睡着。
[8]思服∶思念。
[9]悠:思念。
[10]友:亲近。
[11]芼(mào):摘取。
通过边读边想象、情境诵读等方法品味“君子”追求“窈窕淑女”过程中那种求而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注意四言诗的“二二”节奏和双声叠韵词。
《关雎》叙述了一个青年男子的恋歌,描写的是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首章以立在河洲上鸣叫的关雎起兴,引出淑女是自己喜爱的配偶的情思,奠定全篇的基调。第二、三章写君子自己的爱慕之心和相思之苦。第四、五章写他设想自己愿望实现时的欢乐场景。艺术手法上前两句以诗人眼前所见所闻起兴,且以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关雎鸟作比,比兴结合,突显了主题,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咏的形式,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造成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文/王敏枝(山西人,山西大学毕业,山西省康杰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