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潍坊市高考历史三模试卷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门诊靠谱吗 http://m.39.net/pf/a_5154125.html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45.0分)

1.西周周懿王死后,懿王的叔父登上王位,是为周孝王。孝王死后,懿王的太子燮才在诸侯的拥立下即位,成为周夷王。《礼记》载:“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而下。”“夷王下堂”反映出(   )

A.周礼进一步完备B.原始民主传统影响尚存C.周王室地位下降D.西周宗法制度日趋巩固

C

根据材料“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而下”可知,“夷王下堂”破坏了周礼,反映了周王室地位下降,C项正确;材料中周礼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与原始民主传统无关,排除B项;“太子燮才在诸侯的拥立下即位”说明宗法制影响仍在,但“日趋巩固”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根据材料“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侯。下堂而见诸侯,天子之失礼也,由夷王而下”及所学西周后期分封制遭破坏的史实分析作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2.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深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B.促进边疆地区开发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D.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D

材料中的“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有助于加强对六国贵族和豪商的控制,“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深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有助于开发边疆地区和加强国防,这些做法均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治统一,故D正确;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A;材料中的咸阳是秦国都城,陕西属于政治中心所在地,并不属于边疆地区,故排除B;材料中的内蒙古不属于关中地区,故排除C。故选:D。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考生需要结合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来回答。主要通过秦朝统一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3.西汉农学经典《汜胜之书》是以关中地区作为试验区的农书,代表东汉农学最高成就《四民月令》记述的则是以洛阳地区为主要对象的农耕生活规范。这折射出两汉时期(   )

A.土地耕作方式的重大变革B.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增强C.土地占有形式的根本变化D.政治中心东移的历史变化

D

根据材料可知,西汉的统治中心是关中地区,东汉的统治中心以洛阳地区为主;西汉农学经典《氾胜之书》是以关中地区作为试验区的农书,东汉农学最高成就的《四民月令》记述的则是以洛阳地区为主要对象的农耕生活规范;两者关于农业生产经验的总结的地方不同,反映了两汉时期政治中心东移的历史变化,D项正确;两汉的土地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C项根本变化错误,土地制度还是私有制,排除C项。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要求学生结合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征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4.如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

A.封建剥削减轻B.货币经济发展C.人身控制加强D.实物地租消失

B

根据材料“租庸调制”“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等信息可知,租庸调的赋税制度主要收取实物为主,并且课税名目繁杂,而两税法将人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税额概以钱计,即收取货币为主,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下由收取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体现了货币经济的发展现象,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没有体现封建剥削程度,无法得出封建剥削减轻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排除C项;两税法规定税额以钱计算,但不代表实物地租消失,排除D项。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赋税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古代赋税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5.明代,王阳明的弟子王艮常常“驾一小蒲车,二仆自随”,以社会为讲坛,以下层民众为宣讲对象,到处讲学传道。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趋于平民化的发展趋向B.程朱理学丧失正统地位C.儒学成为社会转型的推动力D.儒家学者   )

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洋务运动D.第二次鸦片战争

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满族贵族统治的瓦解,出现了“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逐渐落入汉人之手”等现象,B项正确;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起步,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排除D项。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太平天国,要求学生结合太平天国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7.19世纪末,严复指出:“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这一观点旨在(   )

A.反对中体西用B.推崇中国传统文化C.抵制西学东渐D.倡导政治制度变革

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严复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主张维新变法。从材料中“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可以看出,他主张在“体”“用”两个方面学习西方,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A项说法只看到了表面,没有揭示出实质,故排除A项;B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严复主张学习西方,故C项错误。故选:D。本题考查严复的民主思想,考生需要结合严复所属的政治派别来回答。主要通过严复的民主思想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8.中国传统法律体系承认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特殊地位。但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新法典已承认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有财产继承权等。这一转变促进了当时(   )

A.民主共和观念的形成B.传统家族社会的解体C.近代法律体系的确立D.社会风俗根本性变革

B

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法律体系承认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特殊地位。但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新法典已承认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有财产继承权等”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是农耕文明国家,在传统法律体系承认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特殊地位;近代中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晚清和民国初年的新法典已承认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男女平等、妇女有财产继承权等,使传统家族社会逐渐解体,B项正确;A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新法典的内容只是近代法律的内容之一,不能体现近代法律体系的确立,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近代中国社会风俗新旧交织,排除D项。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要求学生结合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主要考查了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9.年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开始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该战略决策的背景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B.东北成为工业建设重点地区C.美国出兵朝鲜威胁中国边防安全D.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威胁中国

C

根据材料可知,因美国主动出兵参与韩国军队对朝鲜军队在釜山地区的防守,且朝鲜军队进攻明显受阻,为防患于未然,年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C项正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一五计划时期,东北成为工业建设重点地区,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威胁中国,排除D项。故选:C。本题考查抗美援朝,要求考生掌握抗美援朝的背景及时间信息分析作答。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多政府的通知》,要求有领导、有步骤地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同时按乡建立乡党委;由村民民主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村委会统管村级生产建设工作。这一举措适应了(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B.地方对简政放权的要求C.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需求D.乡镇企业发展的需求

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深入,农村正社合一的体制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故A正确;BC均不能涵盖题干主旨,排除;D题干不能体现,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新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依据题干时间信息“年10月12日”并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如图为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吉尔伽美什》史诗中记录的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它反映出当时苏美尔人(   )

A.神灵崇拜盛行的社会生活B.渴望人类永生的观念

C.命运受到环境制约的现实D.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C

根据材料可知,吉尔伽美什想尽一切方法拯救最好的朋友恩基杜的生命,如材料中“他找到了一种将会提供永恒生命的植物,不料神奇的药草在他要带回给恩基杜之前竟被一条蛇偷走。”,但最后未能如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有着它自己的运行规律,有些规则是无法改变的,人必将走向死亡,而死亡是无法复生的,即命运受到环境制约的现实,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神灵崇拜盛行,排除A项;材料不是人类渴望永生,而是吉尔伽美什想拯救他朋友的生命,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人对生活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文明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古代文明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2.为结束三十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混乱,年,欧洲国家达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   )

A.联合发展的新时代B.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C.和平发展的新时代D.国家统一发展的新时代

B

根据材料“为结束三十年战争带来的巨大混乱,年,欧洲国家达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彼此的主权和平等,相互承认各国自主处理国内事务包括宗教事务的权力”和所学知识可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建立起来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关系体系,和约的签订标志着欧洲开启了民族国家发展的新时代,B项正确;二战后,欧同体的成立开创了联合发展、和平发展的新时代,排除AC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国家统一无关,排除D项。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欧洲一体化,要求学生结合欧洲一体化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3.19世纪,拉美国家在获得独立后的发展中,“没有经历工业化,也没有经历像美国和加拿大那样的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拉美各国(   )

A.重新沦为美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B.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封闭性C.各国间矛盾重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D.保留了大量殖民体制的残余

D

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统治拉美的葡萄牙与西班牙,是并未经受重商主义文化洗礼的欧洲后发展国家;独立后的拉美国家仍然保留着殖民地时期经济的重要成分,其种植园、大庄园、小农庄、印第安人公共土地等经济制度没有发生变化,D项正确;绝大数国家都没有沦为美国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排除A项;B项是拉美经济体制的特点,材料没有涉及拉美各国经济体制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拉美各国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了殖民扩张,要求学生结合殖民扩张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4.苏共领导人李可夫在一份报告中,针对当时部分农民富裕后被称为“富农”“农村资本主义分子”的现象,指出这些富裕的农民“是优秀的苏维埃农民”“是我们苏维埃的优秀助手,无论如何不能把他们列为富农”。由此可见,苏联当时正在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国家工业化政策

B

根据材料“这些富裕的农民‘是优秀的苏维埃农民’‘是我们苏维埃的优秀助手,无论如何不能把他们列为富农’”可知,苏共领导人李可夫认可农村中迅速富裕起来的农民,说明此时苏联当时正在实施新经济政策,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消灭“富农”,建立单一公有制,排除A项;农业集体化政策把农业所有权从私人改成了集体所有,排除C项;材料与农业生产有关,苏联的工业化政策是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排除D项。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新经济政策,要求学生结合新经济政策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5.年,在美国的推动下,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取消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美国这样做旨在(   )

A.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贸易体系B.加快世界一体化的进程C.应对来自苏联方面的巨大挑战D.解决国际上的经济争端

A

二战后,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所以,美国推动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其根本目的是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贸易体系,故A正确;BD两项属于客观效果而不是美国的主观目的,C项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均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考生需要结合《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签署的相关史实来回答。主要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来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与运用的能力和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0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表为唐宋科举制中进士科的不同。

材料二宋朝官吏“任子”(子孙不经“选举”,特准宦仕)的权利特别大。台省官六品以上,他官五品以上,每三年南郊大礼时,都有一次“任子”机会,每次品级最低的荫子或孙一人,品级最高的可荫六人,不拘宗人、外戚、门客以至“医人”(家庭医生)。此外大臣致仕时有“致仕恩泽”,可荫若干人;死后有“遗表恩泽”,可荫若干人。

——以上材料均据张荫麟《两宋史纲》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所反映的宋代立国特色。(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本题属于历史评述题,首先阅读材料,归纳材料一中表格列举的“唐宋科举制中进士科的不同”,结合材料二中“宋朝官吏‘任子’的权利特别大”等信息,围绕宋代立国特点,总结出观点,即宋代以文立国,重视培植文人士大夫。然后运用唯物史观,梳理材料与所学知识,依次用宋朝建立背景、方式、科举制度、士大夫特权及其在国家治理中产生的利弊等角度说明宋代以文立国特色产生的背景、路径和影响。解题过程中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逻辑严密。故答案为:观点:宋代以文立国,重视培植文人士大夫。论述:从宋朝的建立背景及建立方式等角度说明其立国特色形成的背景;从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及扩大士大夫政治特权的角度说明其实现立国特色的路径;从有利于巩固统一及导致冗官冗费局面出现等角度说明其立国特色的影响。

本题考查科举制,解题的关键是首先依据材料信息得出观点,即宋代以文立国,重视培植文人士大夫。然后结合所学从背景、路径以及影响等角度进行评述。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7.如图为清末的一幅新闻漫画《婚姻自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如图。

图说:一位教民家庭的女子不愿与父母为其择定的男子成婚,她找来外国传教士为她求恳,说服父母允许她退婚并入读教会所办的女校。——《图画新闻舆论时事报》(年6月22日)

提取材料信息,解读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提取的信息有清末、年;画报、新闻、舆论、时事;婚姻自由、退婚、女校;传教士等。结合时代背景如西学东渐、教育发展、社会风气日新等;画报所反映现象的内涵,如传统的思想趋于落后,自由观念传播等;画报所反映现象的评价,如反映出时代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等方面展开分析即可。故答案为:信息举例:清末、年;画报、新闻、舆论、时事;婚姻自由、退婚、女校;传教士等。解读: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广泛传播,近代发育的发展,传统思想观念不断受到冲击,人民的思想观念不断得到解放,社会风气日新。内涵:《婚姻自由》反映的是教民家庭的女子不愿与父母为其择定的男子成婚,她找来外国传教士为她求恳,说服父母允许她退婚并入读教会所办的女校。该女子敢于挑战传统婚姻观,一定程度上传播了自由观念。影响:清末各种思想相互冲击,社会生活存在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漫画《婚姻自由》,冲击了传统思想,推动了思想解放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要求学生结合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你们问我,为什么会有西安事变,我只能这么说,我相信中国一定要统一,要枪口对外,不要再打内战了。这是我的一贯信仰,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都是如此,谈不上什么后悔不后悔。——摘编自唐德刚《张学良世纪传奇》

材料二张学良的行动……有损于中国人民,抗日统一战线力量的团结。并助长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决主张在以下基础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改组政府,吸收抗日运动的若干代表……停止执行消灭红军的政策,并在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中与红军实行合作。——《共产国际致电中共中央》(年12月19日)

材料三主张南京与西安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以达到推动南京走向进一步抗日的立场,揭破日寇及亲日派利用拥蒋的号召,发动内战的阴谋。——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年12月19日)

(1)上述材料反映出哪些共同的历史事实?

(2)根据材料二、三,对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在关于西安事变认知上的异同做出合理的解释。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日益计划;团结抗战成为大势所趋;中共和共产国际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异:共产国际认为事变有损中国团结抗战并助长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认为事变提供了团结抗战契机。原因:共产国际对中国国情缺乏了解;中共认为在民族大义面前,国共两党应抛弃政治纷争,联将抗日,挽救民族危机。同:都认为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成团结抗战。原因:日本加快侵华步伐,德意法西斯对外侵略步伐加快,世界法西斯威胁。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日战争,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第二问结合西安事变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9.如图1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图2为全球经济不平等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如图:

说明:基尼系数是一个社会不平等的指标。系数为0表示绝对的平等,系数为1表示最大的不平等。

——以上材料均转引自埃里克范豪特《世界史导论》

(1)图1中两个殖民收缩期分别是指哪一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成因的相同之处。

(2)结合图1和图2,以“19至20世纪全球经济不平等”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时期:19世纪初期和20世纪前期。相同成因:殖民收缩期的根源都是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国际背景都是大的战争削弱了宗主国力量。

论述:19至20世纪全球经济不平等的发展趋势不断增强。主要思路:表现为从国家之间不平等、全球不平等持续增大;殖民扩张和掠夺、全球分工不同及战后不平等的国际经济旧秩序等是全球不平等的成因;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等对国际秩序、对民族独立、国家的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了殖民扩张,第一问要求学生结合殖民扩张的历程来分析;第二问结合殖民扩张的影响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3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