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城这回怎样精装修

「本文来源:沈阳日报」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主任记者于海/文高级记者张文魁/摄

我们家庭如果想精装修,总要找最好的设计师做最佳的设计方案。对于沈阳这座城市来说,“精装修”也是这个流程。为了打造“万象荟萃”的北国中枢,《沈阳总体城市设计》(以下简称《设计》)安排了四方面“精装修”计划,分别是:

以特色彰显为导向的文化提升策略——“文韵盛京”;

以山水融合为导向的水绿提升策略——“绿水屏山”;

以形态整合为导向的空间提升策略——“城塔形胜”;

以宜居共生为导向的活力提升策略——“活力家园”。

“围绕这4个关键词、16字理念,绘制出沈阳市中心城区三维形态结构——‘一核两轴,文韵盛京;三环四楔,绿水屏山;四心八脉,城塔形胜;五类多片,活力家园’”,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这样对记者说。

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沈阳“精装修”究竟怎样展开呢?

文化提升篇

CULTURE

一核两轴文韵盛京

解读

对于沈阳的城市文化提升,《设计》从承文、续脉两大策略进行,形成以中心庙为原点、方圆城为核心,文化承载轴串接古今未来,旧城道路骨架以历史彰显轴为中心向外生发的文韵形态。突出盛京城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包容、万象的城市精神。

承文

归纳历史文化要素,

构建沈阳历史承载体系。

A

构建沈阳历史承载体系

沈阳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千年古都。从历史沿革来看,盛京城内方外圆的城池与四座白塔构成佛教坛城格局。方圆两重城墙与井字形道路构成成熟古代城市骨架。近代开始,沙俄、日本与奉系军阀的交替统治,使得沈阳由行政中心转型为工业城市。重工业区沿铁道铺陈,其中以铁西工业区规模最大。以近代工业布局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沈阳成为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有“共和国长子”之美誉。

《设计》认为,沈阳应通过建设十字双轴贯通古今。其中,纵轴为文化承载轴,打造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北塔——中心庙——南塔——浑南新城中心,形成贯通古今的文化走廊;横轴为历史展示轴,打造铁西工业区——满铁附属地——奉天商埠地——盛京都城,联结古与今。

B

打造“一核心、两圈层”的文化面貌片区

《设计》提出,应打造一个历史文化风貌核心区——古代历史文化风貌区、近代历史文化风貌区;打造两个圈层——历史工业风貌区、现代都市风貌区、商业核心区的内圈层,现代科创产业风貌区、城市副中心区、生态文化风貌区的外圈层。

内圈层的历史工业风貌区,应为包含相对完整的工业遗迹的区域,包括铁西工业区、大东工业区、陵北工业区、七二四地区等。现代都市风貌区围绕在历史城区周边,包括都市生活居住区以及商业文化核心区。

至于外圈层,《设计》认为,现代科创产业区应主要布置在城市外围。城市副中心区主要为新规划建设的城区,内含科研教育单位和大型开放公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生态文化风貌区主要为水绿条件良好、自然条件优越的风景区,包括丁香湖生态文化区、棋盘山生态文化区、东南部山林景观区以及浑河田园生态区。

续脉

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接续文脉形成遗产保护体系。

《设计》对沈阳历史文化资源点分类,结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接续文脉形成遗产保护体系。

注解:清盛京城采用了内城与外城两套城墙制式,外城即郭城以内区域为“盛京都城”,内城即城墙以内区域为“盛京皇城”。体现朴素自然观,汲取“坛城”思想,实践《周礼·考工记》营城礼制,是东北地区历史文化遗存最集中的区域,承载着沈阳年城市发展史的丰富文化,彰显古都文韵风采。

水绿提升篇

WATERGREEN

三环四楔绿水屏山

解读

《设计》以山水融合为导向,从理势、织网、构境三大策略的水绿提升,将城市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处绿楔渗透入城,形成连山绿带核水脉绿带。构建三环高速路生态环、新二环快速路活力环、南北环城水系公园环的自然山水本底。

理势

通过引山、通水策略,构建“山水辐聚方圆,两脉拱卫盛京”的山水形胜体系。

A

引山

《设计》提出,沈阳应该保护周边山体绿地,特别是保护棋盘山山体绿地和附近具有文化历史意义的5处公园绿地。同时,沈阳应优化提升现状绿地品质,对沈阳东北、东南部山区现有的农田、绿地进行景观优化,通过增补软质草坪、丰富植物群落层次、沿街行道树补植等方式,打造城山交融、引山入城的格局。

为了拓展山城绿地融合,《设计》还提出,要通过增加二环道路两侧绿地,对现有空地的置换、现有绿地的优化增补,形成1条特色倚城绿带。

B

通水

《设计》提出,沈阳应依托浑河丰富的水体形态,打造多样观水景观。其中,在城市核心区,应利用浑河水系形态有湾、汊、岛等要素,局部拓宽浑河绿带,打造活力滨水景观;在中心区外,浑河水系变为平直,打造观水互望景观;在浑河西31公里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沿河南北两岸米划定生态保护区。

《设计》提出,沈阳应优化现状水体,完善河湖水网,依托浑河形成浑北环城水环、浑南水环,依托蒲河形成北部副城水环。目前,沈阳全市可优化湖泊共23处,其中,环城水环串联13处,浑南水环3处,北部副城水环7处。

在水系连通上,依托白塔堡河、沈抚总干、浑南总干形成完整的浑南水系,在沈阳产业经济园区、沈阳新南站等地区增补重要节点。浑北环城水系结合浑北总干与浑河进行连通。

知网

生态环境是城市的生命,因此《设计》给出了很大篇幅设计沈阳生态环境,并构建了“四楔核心、圈带成廊、斑块散布、跳板成簇”的网络体系。

◆四楔核心

《设计》提出,沈阳应全力提升核心保护区,优化水绿田格局。要整合山水资源,优化保护区格局。提高对重要生态绿地的保护,减少城市建设区对核心保护区的楔入。建立东北山体、东南山体、西北水域农田和西南水域农田4大核心保护区。

◆圈带成廊

《设计》提出,沈阳应延续生境廊道,增强物种流通性。应增加生境廊道结构数量,尽量提高廊道宽度,形成三级廊道系统,包括5条一级廊道、10条二级廊道、50余条三级廊道,设计共新增56公里、优化公里生境廊道。沈阳应主要对浑河、三环生态带、蒲河、沈抚总干等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的廊道加以保护并提升,着重优化浑北环城水系、细河水脉、沈阳铁路等。在城市主干道新增道路绿化带植物群落,充分发挥生态连通效应。

◆斑块散布

《设计》提出,沈阳应打通生境斑块,提高景观异质性。其中,在保护原有绿地斑块的基础上应巩固质量,增加生态服务能力,同时打通斑块相互之间的联系。规划后,沈阳共有81个生境斑块,新增18个生境斑块。应保护好北陵公园、东陵公园、蒲河东段、细河西段这些面积大、现状好的斑块,优化长安桥绿地、细河东段、胜利南街绿地等城市内部重要的生境斑块,新增旺港大街绿地、U谷绿地等,形成生态涵养地。

◆跳板成簇

《设计》提出,沈阳应增添跳板结构,形成全覆盖网络。其中,对脆弱的生态交错区跳板结构进行重点建设,对生态良好地区跳板结构进行补充建设,平衡沈阳各地跳板数量质量差异,减少各要素间间隔。规划在沈阳市建立6大生境跳板组团,使得跳板结构分布更为均匀,使斑块之间的直线距离被缩短,更好地发挥“踏脚石”的作用。

空间提升篇

SPACE

四心八脉城塔形胜

解读

《设计》以形态整合为导向,从凝核、融界、观城三大策略的空间提升,延续“城方郭圆、四塔拱卫”的传统格局,强化公共中心核心凝聚,围绕盛京皇城构建“沈阳站中心、沈阳北站中心、五里河奥体中心、东塔王家湾中心”四心拱卫,塑造有序的城市形态;延续“八门八关”的传统格局,连接八条城市出口路,形成“黄河北大街廊道、沈营大街廊道、南北快速干道廊道、富民街廊道、北一路廊道、东北大马路廊道、沈辽路廊道、东陵路廊道”的景观廊道,展示城市优美的景观形象。

凝核

构建“一核、九心、多片区”的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形成“四横、四纵、三圈层”的公共服务配置结构。

A

建设城市公共中心体系

《设计》提出“一核、九心”,指以中街为城市文化核建设主核心圈层;以盛京皇城为中心的城市文化核,设置沈阳站中心、沈阳北站中心、五里河奥体中心、东塔王家湾中心四个城市中心,四心拱卫;在外围副城功能圈层,设置永安中心、中德园中心、浑南新城中心、沈抚中心、北部副城中心五个不同功能副中心,形成五个专业职能的副城;衔接中心圈层与外围副城功能圈层,打造奥体、曹仲等多个片区中心,优化和提升城市功能衰落带,疏解城市中心圈层过度承载的公共服务。

B

“四横、四纵、三圈层”的公共服务配置结构

“一核、九心”的公共中心体系将呈现为三个圈层结构:以方圆城为中心,围绕方圆城外形成主核心圈层;在7公里—15公里圈层构成功能疏解圈层;城市外围设置副城功能圈层。再通过设置四横、四纵的八个廊道将各公共中心连接,横向功能主题为都市生活走廊、滨水宜居走廊,纵向功能主题为科教创展走廊、创意门户走廊。

构境

营造“四楔入城、两带横贯、三环嵌套、八廊辐射”的水绿空间体系。

A

四楔入城、两带横贯

《设计》提出,沈阳应加强城市与广域绿地之间的联系,使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楔渗透入城。

◆连山绿带——应利用道路、绿地将棋盘山山脉引入城中,与西北楔串联,构成北部山脉绿带。同时,城市段内利用现状绿地、近期可置换用地等优化绿地格局,沿山脉绿带形成悬垂廊道,引绿入城。

◆水脉绿带——应保持浑河两侧的滨水绿带。沿浑河两侧,以道路、带状绿地等方式形成垂河廊道,联通浑河绿带与其南北绿地,扩大滨水绿带辐射范围。

B

三环嵌套、八廊辐射

《设计》给出了公园环、活力环、生态环、八条景观廊道概念。

◆公园环——沿南北运河、卫工明渠水系,用滨水绿廊将现状公园串联起来,西南区域通过道路绿化、街旁绿地增补,形成内部公园环。

◆活力环——依据城市空间定位,在城市水位涨落带位置,结合黄海公园、白塔河路绿道、观泉路绿道、微山湖街绿道等绿地形成活力中心。各活力绿心、活力点通过绿廊串联,形成活力环。

◆生态环——在三环防护绿地基础上,保护现状防护绿地、增补缺失廊道、引棋盘山入城、形成东部自然山水本底,从而增补绿地,形成生态环。

◆八廊——以方圆城作为中心,以圆城边界作为起点,结合八门八关,形成八条径向景观廊道。

融界

构建“一核九心、四环八廊、二十五节点”的

骨架廊道体系,塑造活力城脊。

A

一核九心、四环八廊、二十五节点

《设计》设定:

一核:以盛京皇城为沈阳的城市文化核。

九心:沈阳站中心、沈阳北站中心、五里河奥体中心、东塔王家湾中心、永安中心、中德园中心、浑南新城中心、沈抚中心、北部副城中心为九个公共服务中心。

四环:历史文脉环、都市文化环、景观生态环、交通输配环。

八廊:黄河北大街廊道、沈营大街廊道、南北快速干道廊道、富民街廊道、北一路廊道、东北大马路廊道、沈辽路廊道、东陵路廊道,涵盖金融商贸、高新科创、都市生活、滨水宜居等功能。

二十五节点:在城市八条廊道控制区内建立明确的空间标志,塑造廊道上起伏变化的高度簇群,包括沈阳站、新地中心、滂江街、电视塔、宝能环球金融中心、奥体、沈阳国际会展中心、沈阳南站、沈阳创新天地等25个城市节点。

B

塑造活力城脊

《设计》对八条城市发展走廊非常看重,对其空间结构与控制重点进行分区引导。以其设定的都市生活走廊为例,《设计》提出,应以青年大街建设为主轴,衔接北部副城、三台子至五里河、长白南到会展中心,形成多层次、分等级、高度簇群集聚的一条科教创新、金融商贸走廊。在重点控制上,沈阳应该加大对走廊的都市天际线营造,盛京皇城片区设计,会展中心片区设计,长白南片区设计,五里河片区设计等。

值得一提的是,《设计》首次提出“城脊”概念,提出应该延续沈阳板块拼贴的特色城市空间形态,结合城市廊道将板块边界的灰色地带重新塑造,提升为充满活力的“城脊”。

观城

重点打造眺望点及视廊范围内的城市景观节点与特色景观区域,满足市民景观游憩需求。

A

42处眺望点

《设计》依据高品质、高可达性、高知名度的筛选原则,在城市山体、公共空间、门户节点、浑河沿岸地区,筛选出沈阳最重要的景观眺望点。重点打造沈阳站、浑河大桥、青年公园等23处沈阳平眺眺望视廊,和北站金融中心、新世界会展中心等19处鸟瞰眺望视廊。

B

39处特色景观节点

《设计》重点塑造景观节点的标志性,突出沈阳市中心城区城河相依、疏朗开阔的景观特色。

C

7处历史地标节点

《设计》选取历史城区的重要地标节点——一心、四塔、二陵,重点控制景观视廊敏感区和景观视线协调区的建筑高度,提出重要轴线上避免大体量建筑和高层建筑造成的视觉影响与视线阻隔。

D

2条城市级天际线

6条

片区级天际线

《设计》选取了中央都市走廊、浑河沿线二大城市级天际线和六条片区级天际线,塑造高低起伏、层次分明的景观。《设计》指出,沈阳城市天际线在近景设计上,应加强向城市渗透的绿脉,划分建筑群组团,局部设置沈阳标志物;中景应优化部分已建设的滨河建筑群;远景应通过沈阳各中心的高层组团的形态设计,增加浑河景观层次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764.html